【摘要】優化創新生態是創新3.0時代的顯著特征。要營造包容性創新文化氛圍,優化和完善創新政策體系,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要著力改善研發環境,為優化創新生態提供研發條件;加快建設智慧型城市,為優化創新生態營造良好的科技環境;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為優化創新生態構建綠色生態環境。
【關鍵詞】創新生態 生態優化 創新型國家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面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狀況,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措施,對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具有重要作用。
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是創新3.0時代的顯著特征
現階段,經濟高速發展背后的驅動因素已經從要素、投資逐步向創新轉變,創新范式也從傳統的1.0時代轉向了3.0時代。創新3.0時代應該是怎樣的時代?如果說創新1.0時代是一種線性的創新模式,它看重的是創新過程中的技術研發以及成果轉化,創新2.0時代是一種多元化的創新體系,它看重的是產學研協同發展,那么創新3.0時代就應是一種創新生態系統,它更看重創新發展過程中所遵循的生物學規律,力求培育和建設區域化的創新生態系統。
近年來,創新生態這一概念日益受到各行業領域專家及學者的關注,創新生態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態系統,主要包含了各個創新主體、創新環節以及各創新要素,它們共同組成完整的創新生態鏈。創新生態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經濟發展關鍵詞,它在促進經濟飛速提升、技術大力發展的同時,還創建了連接不同要素或不同行業之間的創新生態鏈組合,從而形成了區域性生態圈。在該創新生態環境內,人的創新、商業的智慧、科學的技術與探索、投資的資金與政策,甚至是其它類型的支持元素,它們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組合起來,產生了新技術、新想法,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優化創新生態成為創新3.0時代的顯著特征。我們所熟知的以深圳、廣州、杭州為代表的國內創新實踐地區以及以美國硅谷為代表的國外創新實踐地區,都證明了優化創新生態的關鍵性及必要性。要營造包容性創新文化氛圍,優化和完善創新政策體系,著力改善創新研發環境,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優化創新生態的文化保障和政策保障
要營造包容性創新氛圍,為優化創新生態提供文化保障。建設創新型國家并不是單純地進行重復勞動和產業疊加,而是以全新的角度實現勞動與產業的創新。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是優化創新生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包容性創新文化是包容價值觀與創新的結合,是對創新的人和事的一種開放心態,它凸顯出以人為本、尊重個性、尊重創新的特征,促使知識精英在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中找到發揮能力的平臺。
具體來說,包容性創新文化可以促進人才發展,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與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包容性創新文化能夠培育出不排他、不自大、博大、開放、和諧的創新精神,培養出各類優秀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基礎。
政府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既是主導者,又是支持者,更是參與者。政府作用下的政策體系可以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縱觀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創新發展歷程,政府在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優化創新生態需要切實優化和完善創新政策體系。一方面,政府應避免對創新創業活動的過度干預,為創新發展營造相對開放、自由的環境;另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轉變職能,強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做好創新的“乘法”工作,實現政府權力機構各項工作清單的“瘦身”以及責任工作清單的“強身”,為創新創業活動保駕護航。
從研發環境、科技環境、生活環境等方面入手,持續優化創新生態
著力改善研發環境,為優化創新生態提供研發條件。創新研發環境包含了創新研發投入和創新成果兩個方面的內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為1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6%,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2%。雖然該投入在GDP總量的占比已經超過了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但是仍然具有繼續增加的空間。首先,應優化科技服務供給,繼續向科技資源的集成開放與共享共建的發展目標邁進,不斷整合資源環境,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環境,建立創新生態環境,為創新創業發展夯實基礎。其次,應大力引進、培育創新型人才。雖然每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龐大,但是部分畢業生距離社會創新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還有一定差距。因此,要繼續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與引進力度,積極吸納掌握核心技術的尖端人才,改善創新研發環境,優化創新生態。
加快建設智慧型城市,為優化創新生態建立有效的科技環境。智慧型城市的建設給創新創業帶來了便利、高效的發展環境,從整體上來說,可以優化全社會創新創業的大環境。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建設智慧型城市勢在必行。智慧型城市是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信息資源整合,實現城市規范化發展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它既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新目標,又是優化創新生態的必經之路,更有利于解決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各類發展問題。智慧型城市的建設對于優化創新生態意義重大。在2014年的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城市中有6個進行了智慧城市的建設,進一步證明建設智慧城市可以為創新創業帶來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加快建設智慧型城市,優化創新生態,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堅實保障。
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為優化創新生態構建綠色生態環境。優化創新生態的內涵豐富,它不應僅僅包括文化生態、政策生態、技術研發生態、智慧城市建設生態等,還應包括實實在在的生活生態的優化。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更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和企業,是深入優化創新生態的現實路徑,也是推動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建設的重要外部環境。
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首先,要完善立體交通體系與現代物流系統,進一步強化我國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同時建立與經濟貿易緊密聯系的制度創新系統,為創新創業帶來制度化、便利化、規范化的優質生態環境。其次,要降低民眾的居住成本,保證穩定市場機制的同時充分運用政府的調控職能,一方面要增強重要商業中心的價值優勢,另一方面要為科技創新、科研創新提供土地、住房等優惠政策。再次,要深度改善生態環境。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生態環境應是優化創新生態的根本。因此,建立生態環保的大統籌格局是促進創新創業發展的另一種方式,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路徑。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建立真正的綠色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
(作者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校級科技協同創新平臺“‘互聯網+’青少年德育協同創新中心”(平臺編號:2017XJPT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武建龍、于歡歡等:《創新生態系統研究述評》,《軟科學》,2017年第3期。
②陳憲:《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理論演進、主體轉換和生態優化》,《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1期。
③楊承訓、承諭:《建立和優化崇尚科技創新社會生態的對策建議》,《創新生態》,2016年第5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