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高效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宏觀經濟治理、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的客觀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創新完善宏觀調控,取得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政府和市場結合、短期和中長期結合、跨周期和逆周期結合、總量和結構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完備的宏觀調控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需要進一步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著力提升宏觀經濟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分兩步走”戰略安排,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有利于保持國家戰略連續性和穩定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從而避免政策的短視性、隨意性。宏觀調控必須堅持以規劃為“龍頭”,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使總目標和分目標、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有效銜接、接續推進。加強財政保障、金融支持和其他政策支撐,逐一分解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確保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堅定有力完成好發展目標任務。
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財政金融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建設現代財政金融體系,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做好政策間步調協同,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作用,完善貨幣政策體系,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健全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維護幣值穩定和經濟增長。發揮好政策的組合效應,穩妥把握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性,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不穩時果斷出手、精準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
加強和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必然要求。堅定捍衛國家經濟主權、提高應對復雜變局能力,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參與塑造國際環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完善促進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體制機制,應以多邊機制和平臺為重點,運用好結構性改革等政策工具,發揮好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等力量,維護、延長和塑造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統籌發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外部沖擊。
統籌和平衡調節方式手段
宏觀調控必須適應發展階段性特征和經濟形勢變化,相機抉擇,開準藥方,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周期波動影響,化解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健全經濟政策緊密配合新機制。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的機制化建設,需加快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和保障體系。當前,著力擴大內需,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要促進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協同發力,推動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相互促進,從而持續釋放現代化建設蘊藏的巨大消費和投資潛力。近期工作重點是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長短結合、穩扎穩打,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著力推動消費和投資、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內需和外需實現高水平動態平衡。
突出統籌兼顧、搞好綜合平衡。實施宏觀調控、推進改革發展、調整利益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都必須要堅持系統觀念,用好普遍聯系這個唯物辯證法觀點,念好協調發展這個制勝要訣。政策穩健有效,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加強系統集成,同時又要防止合成謬誤、分解謬誤。在統籌兼顧中形成治理合力,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下好發展的全國一盤棋,促進各地區“比學趕超”、因地制宜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綜合平衡中實現整體推進,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提高政策透明度、公信力和專業化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思維,激勵干部敢于擔當、積極作為,努力走在市場曲線前面,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
優化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設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體制性、周期性、結構性問題往往相互交織,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相互聯系。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完善逆周期調節機制和跨周期政策設計要“瞻前顧后”,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加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既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實穩住經濟,又促進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著力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宏觀政策要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財政貨幣政策要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堅決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時把握好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的時度效。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要綜合看、系統看、長遠看,要持續開展重大問題研究,加強政策預研、方案儲備和中長期謀劃。
優化和提升經濟治理效能
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必須運用好新技術手段,強化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完善市場主體有序參與政策制定機制,穩定市場預期,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全國上下競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局面和強大合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必須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從政策制定到執行全鏈條管理的角度,加強政策針對性、協同性、時效性和執行力。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國內和國際的關系,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多用改革的辦法實施調控、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針對新情況、新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及時反映社情民意,回應社會關切,提振信心、激發活力創造力。創新績效考核,加強督促檢查,增強貫徹落實的有效性,以實踐結果評價調控政策的成效,開展跟蹤問效,有問題及時糾偏,增強適時適度預調微調藝術性。
堅持依規依紀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在法治軌道上推動發展、在發展中完善法治,一方面要依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依法完善調控與治理實施中的法律手段,依法全面履行經濟管理職能,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全面落實重大決策程序制度,加強調控和治理的法治化建設;另一方面要做好紀法銜接、紀法貫通,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全力建設法治高效廉潔政府,加快建立宏觀經濟治理監督考評體系。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問題,嚴肅財經紀律,在調控和治理中堅決守住財經紀律的“高壓線”,以監察法律制度切實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以嚴密監督體系切實提升經濟治理效能。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