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數字媒介重塑北京中軸線文化表達

    【摘要】數字媒介的廣泛應用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便利,同時亦改變了大眾的思維方式、表述方式與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數字影像技術重新塑造了北京中軸線的數字保護與文化表達,沉浸文化場域則進一步重塑了北京中軸線的互動體驗與現代連接。我們需要適應媒介和受眾的發展趨勢,依托不同維度的古今互動、文化與科技的美學交匯,展現中軸線文化的歷史深度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北京中軸線 媒介地理 文化傳承 數字媒介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自2011年北京市啟動中軸線申遺工作,再到 2023 年向聯合國正式遞交申遺文本,10 余年來,中軸線申遺喚醒了許多人的老城記憶,賡續古老文明的中軸線一直不斷“成長”——向北延到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向南拓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中軸線見證著中正和合的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城市格局,中華文明與新時代精神交相輝映。我們一直積極向世界講好古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故事,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北京中軸線背后中華文明的價值,保護、尊重、傳承中軸線文化與北京城市文明、中華文明。如何在數字媒介時代下發揮技術與數字平臺、內容表達上的協同作用,如何在新媒體語境下提升中軸線文化代際傳承與國際傳播效果,是中華文化在當代傳承發展亟待研究的課題。

    中軸線文化的保護與傳播

    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中”之于每個中國人具有特殊意義。北京中軸線這一宏偉構想自元、明、清三代持續演變,貫穿著宮殿、廟宇、園林和其他歷史建筑,沿著胡同民居次第展開,形成了氣勢恢宏、綱維有序的北京城,詮釋著古都的文化韻味與歷史印記。北京中軸線不只是中國社會歷史變革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也是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念的具體體現。它在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京味特色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現代國家象征和北京國際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這條千古唯一的軸線反映了中國社會對禮儀和秩序的深刻重視,體現了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和諧共生。

    新時代,這條歷史悠久的古都脊梁依然保持著自我更新和不斷演變的活力,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韌性。在中軸線文化的記錄和傳播過程中,曾經歷了從“文化的編年史:靜態的紀實與傳統的敘事”到“敘事的轉型期:動態的敘事與多元的展現”的發展階段。起初,中軸線的記錄主要依靠攝影等靜態媒介,這些以直接紀實為主的作品,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了歷史的瞬間,但其表達形式相對單一,無法充分展現中軸線文化的動態和多維度特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進入數字媒介時代,中軸線的敘事方式經歷了重要的轉變。電影、電視紀錄片等動態媒介的出現,不僅在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作為主流媒介的影視作品也在文化傳播和審美表達上實現了新的飛躍,極大地擴展了中軸線文化的受眾范圍,挖掘了中軸線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底蘊。《北京中軸線》《永恒之軸》等紀錄片中的情景再現、互動體驗等形式在敘事與表現方式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為公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信息和更強的情感共鳴。

    21 世紀初開始,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戰略決策下,中軸線的整體保護目前已成為“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的抓手。數字媒介的廣泛應用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便利,尤其是社交媒體、虛擬現實等的大量運用同時改變了大眾的思維方式、表述方式、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甚至文化遺產觀本身。數字媒介所呈現的自由性、解構性、平等化、多元化和創造性成為文化遺產當代傳承中不可忽視的特征。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中已明確數字媒介對于北京中軸線價值的宣傳與推廣、進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影像技術重新塑造了中軸線的數字保護與文化表達,沉浸文化場域則進一步重塑了中軸線的互動體驗與現代連接,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全新的方案與途徑。

    數字影像技術重塑中軸線的數字保護與文化表達

    在數字媒介時代,北京中軸線具備時間上的傳承意義與空間上的傳播功能。數字視聽時代全新的傳播格局與價值體系的確立,使得表達方式和傳播體系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數字媒介在保護、塑造、傳承和傳播北京中軸線及其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著密切相連且互補的角色。在數字媒介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共同推動著中軸線文化的保存與創新發展,相互交織促進了其在國內外的廣泛傳播,也為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拓展了新的道路,從而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中華文化傳播和保護體系。除了檔案與文獻價值的作用外,數字媒介還為文化遺產提供了實際的歷史素材與文化背景,在 “媒介塑造”過程中被重新解讀和演繹。自然延伸的傳播則將這些傳遞至更廣泛的受眾,增強了其對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與傳統媒介的客觀記錄形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數字媒介中“再造現實”等“身臨其境”的表現方法與新技術革新增加了中軸線文化傳承方式的互動性和沉浸感,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體驗方式。

    數字化讓北京中軸線在虛擬世界里實現永恒,成為封存面孔的時光容器。得益于數字技術,北京中軸線上的歷史建筑和文化景觀得以在虛擬空間中得到再現和重構,為公眾提供了沉浸式的中軸線探索體驗,使得人們與中軸線歷史魅力、藝術內涵、文化價值無限接近。這也給文化遺產保護供了新的思路,即使在物理結構遭受損害或環境變遷的情況下,中軸線的文化價值仍能得到有效保存。借助數字檔案,過去一些已經消失的中軸線上的古建筑以新的形態重現,中軸文化空間的塑造跨越了時空界限。我們在作為北京中軸線文化繼承者的同時,也成為親歷者和創造者。

    數字媒介改變了中軸線背后所代表的北京城市空間和人類行為之間的關系和文化環境。數字媒介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和體驗,還重塑了城市的功能和意義,媒介的作用已經從簡單的信息傳播演變成為連接和塑造社會文化的關鍵力量。進一步地,城市本身也變成了一種界面。各種互聯網平臺與社交媒體應用成為現代版的“數字咖啡館”,信息的流通和觀點的交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速和廣泛。對于熟悉北京中軸線的當地居民來說,它不僅是一條地理坐標線,更是他們日常生產和生活實踐的載體,而與之伴隨的情感依戀使得中軸線地理空間轉化為了一種具有深刻意義的“地方”,建立起了居民與這條歷史悠久的軸線之間直接而深厚的情感聯系。數字媒介,作為一個打破時空限制的交流工具,能夠捕捉并傳達這種情感連接,將富有生活氣息和情感價值的“地方”透過屏幕傳遞給全世界的觀眾,在個體和群體的精神世界中成為重要的精神地標。這樣,中軸線上的文化、歷史和日常生活不僅被保留和展現,而且被賦予了新的全球性意義,使得遠在他鄉的人們也能夠感受到這條軸線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情感。

    沉浸文化場域重塑中軸線的互動體驗與現代連接

    在數字媒介時代,影像美學和敘事呈現出了獨有的特征。這一時代的媒介美學強調視覺沖擊力和沉浸感,利用高清晰度、動態圖像和復雜的視覺效果,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觀看體驗。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等技術使得多層次、非線性和交互性的敘事方式允許觀眾在故事中擁有更多的參與感,跳脫傳統的時空限制,提供更為豐富和多維的故事背景和環境,使得用戶可以從全新的視角體驗和理解這一文化遺產。2023年舉辦的《紀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輝煌中軸》展覽特別強調了數字媒介和交互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大量運用交互沉浸式的數字藝術化設計理念。跨媒介、跨時空的新媒體影像藝術手法,極大豐富觀眾視覺感知,為他們構建了一個連接古今、虛實交織的沉浸式中軸線文化體驗空間,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展現了中軸線文化的歷史深度和時代意義。

    數字影像時代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基礎,更加強調個性化和智能化的信息傳播,深化了文化記憶與影像之間的互動性關系。在數字媒介時代,文物、遺址和古跡等物質文化遺產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實體,它們通過與人的互動和交流,構成了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整體。這個整體不僅承載著人類歷史,更是人類文化想象和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影像技術使得這種文化記憶的傳播更加立體和生動,能夠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呈現給公眾,這在文化綜藝節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移動互聯的傳播語境下,這類節目結合了教育與娛樂的元素,通過敘事和視覺效果的創新,重新激活了中軸線的人文魅力。《登場了!北京中軸線》以創新的“綜藝+影視”模式,深入探索中軸線的歷史和文化。通過集結專家學者和明星團隊,結合情景演繹,節目不僅重現了歷史故事,還讓嘉賓和歷史人物在“中軸時空列車”上穿越時空進行互動,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多感官的文化體驗。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媒介再一次解構了“地方”的傳統意涵。一方面,地方性正在經歷一種同質化、碎片化甚至是去地方化的過程;另一方面,新媒介邏輯下的“地方感”正在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中軸線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和歷史符號,其傳播和感知也隨之改變。數字文化生態下,媒介文化的去中心化、民主化觀念日趨增強。因此,網絡視聽文化不僅傳承了面向過去的文化記憶,同時,交互性使得文化記憶具有了更大的張力與活力。視聽藝術創作、生產和傳播越發呈現出參與性、沉浸式、碎片化的特征,也帶來了圈層化、趣味化的文化形態。作為官方形象的北京雨燕與中軸線600年來的關系成為眾多科普博主所關注的重點對象,吸引了無數粉絲打卡。在小紅書等數字內容分享平臺上,北京中軸線的 CITY WALK(城市散步)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受眾不再僅是被動接收信息的對象,而是通過自發創作和交流,參與到中軸線形象的二次塑造過程中。用戶利用自己的文化記憶經驗,通過照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分享他們在中軸線的體驗。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中軸線的文化內涵,也使得其形象更加多元和立體。數字影像時代中自下而上的內容創作和分享,展現了數字時代公眾參與文化傳承的新趨勢,同時也反映了中軸線作為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活躍地位和影響力。

    新媒介的“虛擬性”和“移動性”改變了傳播地點的“固定性”,重塑了中軸線文化的傳播邏輯。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性和想象性,改變了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有媒介屬性。通過技術的創新應用、內容的深度挖掘以及新穎的傳播方式,可以極大地提升公眾對北京中軸線豐富文化的認知和體驗,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探索了新的路徑。為了更好地傳承和活化利用這一文化遺產,北京市實施了“數字中軸”項目,該項目側重于中軸線的數字展陳、IP 強化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利用高清掃描、游戲引擎技術、云游戲等前沿技術,為用戶提供可聽可看可感的新奇觀展體驗。數字媒介時代的北京中軸線將見證中華現代文明新征程,“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 鮑士將:《文化記憶、凝聚性結構與影像的互文性建構》,《文化研究》,2019年第3期。

    ②曾一果、陳爽:《戀地情結:傳播媒介與地方感重塑——數字時代人與地的情感生成》,《東南學術》,2023年第5期。

    ③ 孔朝蓬:《數字時代經典電影的文化記憶延伸與再媒介化》,《當代電影》,2023年第7期。

    責編/孫垚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四虎影院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久久久精品A片| 男人扒开女人下添高潮日韩视频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av无码久久精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日产精品一二三四区国产|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久久99精品一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婷婷五月深深久久精品|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2020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麻豆麻豆必出精品入口|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 韩国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