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圍繞“打通大通道、暢通微循環、關注民生事”的總體思路,以村組道路建設為突破口,以建設“放心路、安心路、民心路”為目標,著力破解“資金短缺、質效欠缺、城鄉差距”三大難題,實現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民小組通硬化路比例81.48%,為構建“南北暢達、東西貫通”的交通運輸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基礎設施短板制約著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三臺縣是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全縣30戶以上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數量位居全省第四,通組硬化路建設管理任務重。加之三臺縣域內地形復雜,南部和東部片區山高溝深,道路建設成本高、難度大,部分偏遠村民小組長期依賴泥結石路通行。截至2021年底,全縣村民小組通硬化路比例僅為36.6%。農村地區長期面臨路網密度不高、通達深度不足、管護難度較大的難題。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短板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鍵問題。
近年來,三臺縣交通局利用國家、省級出臺《農村公路中長期發展規劃》《關于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和省廳“十四五”中省補助資金支持農村公路“以獎代補”政策,以通組道路建設為抓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啟動30戶以上自然村通組硬化路建設需求采集上報工作,最終入庫里程1383公里,位居全省第三,全力推進農村交通網絡提檔升級。
多方聯動緩解資金短缺,建設群眾放心路
交通項目建設資金主要依賴財政投入的單一渠道,而三臺財政現狀無力支撐全縣通組路建設。為滿足群眾對通組路的建設需求,三臺縣交通局多方聯動,破解資金瓶頸。
對上爭取強保障。“十四五”以來,積極爭取中省補助資金3.18億元,專項用于項目庫內村道和通組路建設。
整合資金聚合力。創新“交通+產業”“交通+文旅”等資金整合模式,協調統籌縣級部門資金約2.38億元用于村內道路建設。
激發參與積極性。建立“先建后補”機制,激發鎮村積極性;同時鼓勵各村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動員沿線鎮村群眾投工投勞或籌集資金。“十四五”以來,全縣共籌勞、籌資約3300萬元用于通組路路基部分建設。
以工代賑助增收。近年來,三臺縣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施通組路項目鎮(鄉)19個,共吸納脫貧戶、監測戶、一般戶等勞動力約1000人次參與建設,發放勞務報酬212萬元,人均增收約2000元,既緩解資金缺口,又助農增收。
全程監管破解質效欠缺,建成安心路
通組路建設事關百姓出行安全,既是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綜合性、系統性工程,又是惠及農村農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三臺縣交通局嚴控建管養質量,提升服務質效。
標準化管理。三臺縣交通運輸局免費向業主單位提供施工設計圖,建立項目進度“周收集、月調度”機制,對進度滯后的鎮(鄉)進行文件通報或點對點督促,同時,協調縣發改局、自然資源局等相關部門,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
全程化監管。三臺縣交通運輸局堅持“行業監督、專業抽檢、施工自檢、群眾參與”的質量管理機制,各鎮(鄉)建立健全項目管理機構,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嚴把施工工藝關、安全生產關、竣工驗收關,聘請第三方試驗檢測公司對工程實體進行試驗檢測,確保項目質量合格。
全方位管養。建立農村公路“總路長+縣、鄉、村道路長”的三級路長制,全縣農村公路“路長制”覆蓋率達100% ;探索“紀委書記+路長+養護”的養護監督體系和多元養護模式,提升道路安全管護質效;加大道路安全隱患和次差路整治力度,開展單車道加寬、增設錯車道等工程建設,有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分類施策縮減城鄉差距,鋪筑民心路
三臺縣將交通事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考慮,按照公路建設與綜合交通規劃相結合、與城鄉協調發展相結合、與鄉村全面振興相結合的“三結合”原則,解決農民的“出行難”問題,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鋪就民心路。
以需求導向做規劃。編制涪江三產融合發展、凱江開放型經濟片區等5個鎮(鄉)級片區規劃,結合鎮村產業發展、群眾出行等需求,在項目規劃過程中重點向交通基礎相對薄弱的東部和南部以及產業發展重點鎮(鄉)傾斜。
以路景融合建好路。串聯魯班湖、團結水庫等旅游景點實施道路提升工程建設,通過增設安全護欄配套設施、采用機械化養護設備等新技術,累計打造9條“四好農村路”示范路,既提升路網服務能力,又帶動沿線農旅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以農民增收重投入。對集中連片的產業發展地區傾斜資金,建設通組路,以助力農民農副產品銷售降本增效。2021年以來,針對景福鎮兒兒菜種植面積廣、產量大,投入資金約420萬元,建設通組路14公里,讓當地兒菜等特色農產品銷售運輸成本降低75%,種植戶每畝增收1000余元。
成效:網絡更暢通 城鄉更融合 產業更強勁
網絡覆蓋更全面。“十四五”以來,三臺縣緊抓政策機遇,累計建成通組硬化路(3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項目)418公里,建設里程排名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惠及全縣33個鎮(鄉)、620個村民小組。截至2024年底,3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81.48%,較2021年提升44.88%。2025年繼續實施通組路200公里,預計到年底,全縣3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將超85%。
城鄉融合更深入。依托農村公路建設發展,三臺縣開通“金通工程”鄉村客運線路183條,日均運送旅客超1.8萬人次,建立村級物流節點383個,達成“交郵結合”協議線路11條,實現鄉村客運和村級物流點全覆蓋。各村民小組到場鎮平均時間縮短至30分鐘之內,群眾趕場、學生上學、病人就醫更加快捷。
產業發展更強勁。依托暢通的交通網絡,全縣建成縣級自動化物流倉配中心1個、鎮級物流中心33個,為40余個縣級以上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提供“點對點”寄遞服務,線上線下累計完成銷售額1200余萬元。圍繞“郪云魯”旅游精品線路以及三臺縣西北片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等農業文旅產業,新改建一批農村公路,打造“四好農村路”示范路9條。
經驗啟示:對接政策 突出群眾 創新機制 守住底線
搶抓政策機遇是前提。針對縣級財力不足、道路建管滯后,主動對接上級政策,精準建立項目庫,爭取央省級補助資金,同時加強對上匯報,將通組路項目納入省、市民生實事,形成“上下聯動”推進機制。
突出群眾主體是關鍵。通過“一事一議”和“以工代賑”等方式調動群眾參與,既緩解通組路建設資金短缺困境,又滿足群眾建路需求;既增加農民收入,又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
創新機制是動力。探索“交通+N”融合發展模式,將道路建設與產業發展、生態發展等協同推進,同時整合各個部門的資金,拓寬道路建設資金渠道,既加快通組路建設進度,又放大綜合效益。
守住底線是保障。堅持“建管養運”一體化發展,避免“重建輕養”,確保道路持久發揮效益;建立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體系,確保每條道路都經得起歷史和群眾檢驗。
通組道路不僅是鄉村發展的“血脈經絡”,更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三臺縣通組路建設的經驗表明,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統籌資源、凝聚合力,將農村交通的“短板”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跳板”,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交通運輸支撐。(譚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