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與開源創新趨勢相適應的知識產權治理體系,促進知識產權的流轉和商業化,是新時代科技治理的關鍵命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近兩年,開源創新在具身智能、大模型、6G、量子技術等未來產業領域異軍突起,正在成為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急先鋒”。從中芯國際依靠開源協同打破芯片壟斷格局,到深度求索(DeepSeek)開源大模型引發技術生態重構,開源創新正在重塑技術研發范式并助力我國企業的技術突圍。在這一進程中,如何完善與開源創新趨勢相適應的知識產權治理體系,成為新時代科技治理的關鍵命題。
近年來,全球開源項目數量呈指數級增長,在知識共享、技術擴散、產業賦能等維度催生出“裂變效應”。開源創新通過打破技術壟斷“黑箱”,加速了創新要素流動,為初創企業搭建了技術和競爭力躍遷的階梯。例如,宇樹科技選擇開放兼容的電驅動架構,從而整合消費電子和電動汽車產業鏈資源,將機器狗整機成本從40萬元壓縮至萬元級。2024年,宇樹科技的機器狗銷量達2.37萬臺,市占率達69.75%,而同期依賴封閉生態的美國波士頓動力銷量僅2000臺。在量子計算領域,本源量子通過“技術降維”策略將超導量子芯片操作系統“本源司南”、量子編程框架等核心技術模塊開源,使高校科研團隊無需千萬元級設備投入即可開展研究,國內量子計算專利申請量實現年均150%增長。
開源創新顛覆了傳統技術競爭的零和博弈邏輯,催生了多元主體協同進化的創新生態。例如,我國半導體產業通過技術共享與協同創新,中芯國際與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等企業通過共享專利技術和深度協作,在高端設備國產化方面取得顯著突破。DeepSeek采用“核心算法保密+應用層開源”策略,其開源模型通過開放技術模塊與行業知識圖譜、復雜場景應用的加速迭代,在云計算、醫療、教育、金融、制造等領域形成垂直解決方案,大幅縮短產品研發周期。華為昇騰社區匯聚開發者超50萬人,推動研發模式從“封閉式攻關”轉向“問題發現—方案眾包—商業轉化”的動態循環。開源創新拓展了技術迭代的時空邊界,加快了我國企業從技術追隨者轉變為生態構建者的步伐。
客觀地看,開源創新給知識產權治理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一方面,開源創新豐富了知識創新資源,為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了更多研發素材和靈感。眾多創新主體的參與,加速了技術創新和迭代,企業可借此快速獲取新技術并轉化為知識產權。以開源許可證為核心的多樣化治理模式,也為知識產權治理提供了新的規則和思路。另一方面,現有知識產權治理體系逐漸難以適配開源創新的爆發式增長。在開源創新中,知識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的獨占性存在沖突,開源軟件的廣泛使用也增加了侵權風險,傳統“一對一”侵權監測機制已無法應對“分布式創新網絡”。
從本質上講,開源創新與知識產權治理的協同演進,是生產關系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態調適過程。對此,應制定和完善與開源創新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明確開源軟件的版權歸屬、使用許可、侵權認定等關鍵問題,為開源創新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加快地方政府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角色從管理轉向服務,推廣杭州、深圳等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辦事周到”“非必要不干擾”的服務理念。構建支持開源創新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促進知識產權的流轉和商業化,推動更多高質量開源項目涌現。企業在采取開源、開放策略的同時,也要加強核心技術的商業秘密保護,探索“算法開源+專利保護”混合模式。應探索知識產權治理變革的中國方案,鼓勵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國際開源社區,推動建立公平、公正的開源創新全球治理規則。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知識產權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