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文史 > 正文

    筆墨紙硯里的匠心傳承(文化中國行)

    湖筆制作技藝、徽墨制作技藝、宣紙制作技藝、端硯制作技藝,均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代表性項目。本報記者分別走進湖筆、徽墨、宣紙、端硯的故鄉,透過代代相傳的匠心,感受傳統技藝在今天何以賡續綿延,生生不息。

    ——編  者  

    一支湖筆——

    千年湖穎書風華

    本報記者  竇瀚洋

    浙江湖州,距離南潯古鎮不遠的善璉鎮,家家戶戶因制作湖筆而聞名。晨露未晞,湖筆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曉華推開善璉湖筆廠的木門,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千萬毛中揀一毫”。湖筆的筆頭是在水盆中制作而成,沒有水盆就沒有湖筆。

    “為保持動物毛形態,只能用冷水,水盆工的手幾乎全程浸泡在水里。”王曉華說話間,將手放入水中,借助燈光細心理順,剔除其中的雜毛、絨毛以及無鋒之毛,篩選出優質筆毫,保證筆尖的質量。

    一支湖筆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需經過12道大工序,其中以擇料、水盆、結頭、擇筆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為講究。

    “尤其是擇筆,主要工序由技工專司,格外講究鋒穎。”邱昌明是湖筆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邊介紹邊演示著。只見他將筆頭在干燥狀態下散開,一手握住筆桿,一手拿著修理工具,迎著光線將沒有鋒穎的筆毛揀去,最終在放大鏡下,每根毛料尖端1.5毫米處的“黑子”閃著玉色光澤。

    邱昌明告訴記者,筆工稱鋒穎為“黑子”,穎是筆鋒尖端整齊透亮的部分,湖筆工藝尤為重視“穎”,湖筆也因此被譽為湖穎。湖筆筆鋒雖尖,但蘸墨鋪開后,內外整齊無長短。

    一支湖筆,簡單無奇卻又精妙無比。制作工匠要秉承“靜、純、美”準則,才能制作出“尖、齊、圓、健”四德齊備的成品湖筆。

    邱昌明在擇筆這道工序上,整整干了45年。像他一樣,湖筆廠絕大部分工人,守著自己的一道工序,一干就是一輩子。

    讓他們欣慰的是,2006年,湖筆制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湖州市出臺了《湖州市湖筆保護和發展條例》,為湖筆技藝傳承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潯區同步出臺了《湖州市南潯區湖筆保護和發展專項規劃》,將湖筆技藝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構筑政、社、校、企互促互聯的保護傳承格局。

    如今,良好的傳承氛圍也賦予了湖筆新的生長空間。走進湖筆世家“雙鹿湖筆”門店,簪筆、青花瓷筆、琺瑯彩筆……各種制作精美的湖筆文創產品映入眼簾。90后店主姚玉粼是邱昌明收的“關門弟子”,她告訴記者,湖筆不斷跨界,創新款式頗受年輕人追捧。

    這幾年,以姚玉粼為代表的新一代湖筆人,不斷推陳出新,開網店、拍短視頻、網上直播……賦予湖筆新內涵,用不同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湖筆。

    如今,邱昌明早已退休。不過,每個月他總要回幾次善璉鎮,到他工作了一輩子的湖筆廠指導年輕的制筆匠人。“真的還是忘不了這支湖筆。”邱昌明說。

    這幾年,邱昌明也樂見善璉鎮的變化——鎮政府文化墻展示著湖筆保護和發展條例實施藍圖;湖筆共富工坊里的VR制筆體驗艙正在安裝調試,將為研學的孩子帶來全新體驗;鎮東湖筆文創園里,3D打印技術正與傳統木雕碰撞,誕生出可拆卸筆斗的模塊化湖筆……

    一錠徽墨——

    千錘萬杵聞墨香

    本報記者  徐  靖

    晨光中,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老胡開文墨廠已漫起墨香。

    “砰——砰——砰——砰”捶墨室內,墨團在鐵臼中與麝香、冰片、珍珠粉等多種輔料交融。師傅們掄起方錘,隨著千年傳承的節奏起伏,一次次捶打。正是千錘萬杵之下,陣陣墨香撲鼻而來。

    “常言道,墨要‘十萬杵’,少一次都出不了‘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的筋骨。制墨過程中為了確保煙和膠完全融合,要經過多次捶打,一塊墨泥平均要捶打200下,同時還要掌握力度和角度,很考驗經驗與技術。”徽墨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老胡開文墨廠廠長周美洪說。

    徽墨產于古徽州府,香味濃郁自然。清代徽墨制作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近圣、汪節庵和胡開文。其中,胡氏的“地球墨”,于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負有盛名。

    煉煙、和膠、制墨、晾墨、整理、描金、包裝、墨模制作……徽墨制作配方講究、制作工藝復雜。

    煉煙中,所煉之煙主要分為松煙和油煙。松煙的制作,選用松枝為原料,煙窯長80米,每隔數米便開小孔用于排出煙氣。煙煤附于窯壁,待冷卻后將其掃下收集。油煙的煉制則有所不同,煙房必須密閉,不透一絲風。制作時,用燈草點燃油燈,每盞燈上覆一瓷碗,讓煙熏碗里。

    制墨過程,很是考驗工人的水平。和膠環節,攪拌均勻后,將墨馃從恒溫的炕爐取出,置于墨墩上反復翻打。后分成小馃,搓成墨丸并嵌入墨模,經過擠壓、冷卻后定型脫模。再經歷漫長的晾曬定型,工人以一雙巧手描金,歷時數月甚至數年,始成徽墨。

    如此這般制成的徽墨,落紙如漆、色澤黑潤、墨香四溢,留下的墨跡可經上百年而不褪色,算得上“一點如漆,萬載存真”。

    “徽墨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載體,傳承徽墨制作技藝,讓更多人了解徽墨、使用徽墨更是我們的責任。”周美洪說。

    為了適應新形勢,實現轉型發展,老胡開文墨廠從2017年起至今每年開發文創產品40套,累計創收約2600萬元。2018年憑借扎實的徽墨制作技藝為故宮博物院成功修復乾隆年間“御制詠墨詩”13副(套)徽墨,得到故宮專家組的好評。目前,老胡開文墨廠的產品達到上千種,不但在國內市場享有盛譽,還遠銷日本、韓國。

    上午9點,產品研發部主任周健準時打開了直播。“大家好,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徽墨的制作流程……”

    “現在我們有兩個直播間,在不同平臺進行直播,年銷售額可以達到1600萬元左右。”周健介紹。

    互聯網的發展,為老胡開文墨廠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在直播間和網友的溝通,我們可以了解到當下年輕人對徽墨的尺寸、圖案甚至包裝等的不同喜好,在生產時就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周健說,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直播,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徽墨、體驗徽墨。

    一張宣紙——

    千年技藝載文韻

    本報記者  徐  靖

    將一張竹簾放入一槽紙漿,左抄一下,右抄一下,在兩人默契配合下,一撈一提之間,一張宣紙的雛形從紙漿中躍然而出。簡單的動作,卻最是考驗力度與技巧,紙張的好與壞、厚與薄,全在這一撈上。

    “撈紙動作看似簡單,可每撈一張紙,紙槽中紙漿濃度都在降低。越往后撈,越要下水深、動作慢,才能保證每張宣紙的重量一致。其中的微妙變化,全憑感覺。”宣紙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周東紅說。40年間,他親手撈出1000余萬張宣紙。

    然而要成就一張真正的宣紙,撈紙不過其中一道工序。

    “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宣紙產于安徽涇縣,因其曾隸屬于宣州而得名。“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絲綢不聞聲。”其傳承千年,純白細密,綿軟堅韌,不蛀不腐,被譽為“千年壽紙”。

    據粗略計算,宣紙傳統工藝有100多道工序,可分成原料、制漿與成紙三部分。先將“有形”的檀皮和稻草變成“無形”的紙漿;再通過配漿、撈紙、曬紙、剪紙、包裝等成紙工序,將“無形”的紙漿變成可以使用的宣紙。其中大部分工藝至今無法使用機器替代。從原料到宣紙成形,需歷時3年。

    漫長的制作周期、繁瑣的制作技藝,每一張宣紙都凝聚了汗水與堅持。“工作是枯燥了些,不過宣紙不僅僅是門手藝,也是國家名片,把制作宣紙當成一門藝術來對待,內心就會充滿自豪感和責任感。”周東紅說。

    正宗宣紙以青檀韌皮長纖維和沙田稻草短纖維為原料,輔之以優質山泉水。其中,青檀皮以涇縣烏溪村及周邊地區所產為最。而山泉,離不開烏溪村當地分別呈弱酸性和偏堿性的兩股山泉。自古以來,宣紙最上品者,烏溪出品,別無分號。

    如今,烏溪再次因宣紙而興。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中國宣紙小鎮”建成,2024年接待游客數超40萬人次,創造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

    隨著電商的發展,宣紙企業紛紛“觸網”。據了解,僅涇縣丁家橋鎮,宣紙銷售電子商務集聚區中經營戶多達1100余戶,全年發貨量超過500萬單,宣紙電商及其周邊的從業人員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5萬元以上。

    為推動宣紙產業集群成勢,涇縣還在丁家橋鎮工業園區建起了宣紙大市場。具備文房四寶交易、宣紙文化旅游、藝術品交流、藝術家接待、電子商務、物流服務等多項功能。2024年,宣城市文房四寶產業營業收入近20億元。宣紙大市場負責人黃和平說:“我們的目標就是把這里打造成中國文房四寶集散地。”

    一方端硯——

    千雕萬琢刻山河

    賀林平  盧舒曼

    綴滿枝頭的藍花楹、鋪滿街道的三角梅……廣東肇慶,花香藏于枝葉,浸染湖光山色的古城煥發新的活力。

    走進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羅海創立、今由其子羅建泉打理的藝海端硯坊,一雙名為“端溪騰龍硯”的對硯,帶著威嚴與氣度撲入眼簾。走近端詳,硯上九龍飛騰、瑞云環繞、極目天際、氣象萬千。

    “這是目前硯界最大的一對麻子坑對硯,石質優異,集金銀線、天青、麻子、玫瑰紫等眾多石品花紋于一體,共有328顆石眼。”羅建泉說起來如數家珍。

    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之一。肇慶古稱端州,位于西江之濱。產自肇慶的“端硯”以“呵氣成墨、滑入肌膚”的石質、獨特的石品花紋以及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位列眾硯之首,自唐初已聞名全國,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珍愛。“端硯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羅氏是硯雕世家,生長于肇慶市端州區黃崗街道白石村,這里“村人以采巖石為業,凡五百余家,琢紫石者半,白石者半”,已有1400多年制硯歷史。傳統硯雕匠人大多遵循“技不外傳”“藝必保密”的祖訓,近現代以來,硯匠們打破傳統,公開收徒,將技藝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截至目前,端硯制作技藝已有代表性傳承人29名(含已故),專業技術人才800多人,從業人員1.2萬多人……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

    過去的硯雕,是以傳統技法雕刻傳統題材。今年春節前,肇慶市向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捐贈的端硯巨作《鵝潭新韻》讓人眼前一亮。創作者是端硯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焯忠,他選擇以珠江兩岸美景為背景,鑲嵌廣州地標建筑,充分展現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氣象和風采。

    這樣的創新化表達已成潮流:端硯與肇慶自鳴鐘制作技藝相結合,創作出新型鐘飾擺件;與金絲銀線結合,開發了硯雕文化創意產品;以硯石設計制作冰箱貼、手機掛繩、比賽獎牌、紀念手繩……

    端硯藝人信奉“守正不守舊,創新不離根”,始終不變的,是刻刀過處“流淌”的千年文脈。為保護硯石資源,肇慶市政府在2000年要求停采所有硯石,推動《肇慶市端硯石資源保護條例》出臺,以立法形式保護端硯石資源;圍繞端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各有關部門形成合力,接續培養藝術大師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支持端硯藝人創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并推動端硯文化與雕刻技藝走進中小學課堂。

    “歷經千年滄海桑田,端硯早已不是單純的文房器物,而是烙著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印記的活態遺產。”身為羅氏硯雕第十六代傳人、端硯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羅建泉動情地說:“讓傳統工藝與時代脈搏共振,我責無旁貸。”

    [責任編輯:李金芳]
    99精品热女视频专线|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牛牛|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四虎永久在线日韩精品观看|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精品视频|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91精品美女在线| 亚洲综合日韩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玖玖玖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大香视频伊人精品75| 揄拍自拍日韩精品|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硬少妇毛片 |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99精品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日韩精品系列产品|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