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黨委政府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基層干部是穿針引線的“繡花人”。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處處”為力,在四個“處”上深耕細作,做能“處事”的基層干部,既能處理好黨和政府政策落實的“千條線”,又能處理好群眾身邊事的“一根針”,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托舉民生。
看到高處,身在兵位當謀帥事。只顧低頭拉車,就可能錯過抬頭看路的關鍵轉折。身在一線,心系高線,關鍵在于把“一畝三分地”的工作放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大局中定位,站穩政治立場,培養戰略眼光,把準發展方向。政策文件放在案頭常翻常新,群眾訴求對著政策逐條“解碼”,在征地拆遷中看到新型城鎮化的方向,在防汛抗旱時想到糧食安全的大局,確保每個具體問題都有政策支撐,讓田間地頭的具體實踐始終與中央精神同頻共振。
踩到低處,腳沾泥土方知稼穡。干部腳上有土,群眾心里不堵。坐辦公室畫不出精準的民情地圖,看材料聽不到真實的基層脈搏。基層干部要躬身踐行“一線工作法”,做到民生項目現場看、矛盾糾紛地頭調、惠民政策炕頭講。建立“早巡晚訪”制度,晨起巡查村容村貌,傍晚入戶拉家常,隨身攜帶“民情日記”,隨時記錄群眾“急難愁盼”,讓沾著露珠的褲腿、帶著泥土味的筆記本變成標配,讓惠民政策像春雨般精準滴灌到群眾心田。還要練就“草根語言”,用群眾聽得懂的話講群眾愛聽的話。
抓到細處,針腳綿密乃成錦繡。基層治理抓手在日常小事,成敗在具體細節。“把針腳繡在群眾需求褶皺處”的功夫,正是基層治理的精髓。基層干部要練就“像素眼”和“順風耳”,能從樓道里歪斜的報箱看到物業管理漏洞,從廣場舞音響聲中聽出文化供給短板,安全檢查時能發現墻角的裂縫,走訪慰問時能留意桌上的藥瓶,進而建立“微需求”清單,從群眾皺眉的“芝麻”事抓起,一件件抓落實見實效,才能讓政策善意真正轉化為群眾笑臉。
落到實處,說千道萬不如干成一件。想擔當,才能響當當,基層干部應當用出力換出色,用完成求完善,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勁頭抓落實,建立任務上墻、責任到人、進度上網的推進機制,做到工作部署有回聲、任務推進有痕跡、效果評估有依據,同時把馬上辦和釘釘子結合起來,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用實實在在的成效贏得群眾信任。
基層干部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棒”,也是民情上達的“第一觸角”。當“看到高處”的眼界遇上“踩到低處”的踏實,當“抓到細處”的匠心碰撞“落到實處”的擔當,就能在基層天地間書寫不負時代的答卷。這樣能“處事”的干部,腳下沾著泥土,心中裝著百姓,手頭握著辦法,身后留下口碑,照亮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征程。(作者: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渤海鎮副鎮長 潘劉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