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態】
作者:邱實
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政治學學科變革創新,4月26日,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以“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政治學”為主題,在江蘇省南京市主辦第十屆政治學學術論壇,共同探討我國政治學學科的發展之道。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成為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時代任務。天津師范大學教授高建指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論述的學理化闡釋工作,并注重從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兩個層面協同共進。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部長徐勇認為,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下政治學學科的發展,應聚焦概念的認識與分析,不僅要基于其事物屬性,更要注重其功能性研究。復旦大學教授桑玉成以美好生活的本源為切入點,指出要依托科學技術發展推動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構建,并在此過程中關注和防范其可能帶來的新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桂林以現代化的三大特征為引,認為建構具有普遍解釋力的政治學原理知識體系,是推動中國政治學學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諸多全新的實踐問題,需要政治學學科基于當代中國現實進行聚焦性研究。吉林大學教授周光輝指出,應當以“人類整體性”為邏輯、以“秩序”為切口,在秩序的闡釋中引入文明,構建“意義—組織—制度”的穩定性文明秩序。云南大學教授周平闡述了邊疆治理對于國家發展的意義,呼吁學界關注和研究邊疆治理這一現實問題。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錢再見探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與方法。暨南大學教授戴勝利聚焦生態治理中的認知、行動和制度問題,提出以“認知重塑—行為激勵—社群裂變”內循環模式與“政府—企業—平臺—社區協同”外循環模式踐行生態治理。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葛騰飛以“國際信任”為關鍵詞,提出構建信任體系的結構、功能和進程三維框架,解讀體系視角下國際信任建設的基本路徑與維護機理。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政治學領域理論創新的重要性愈發突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程竹汝探討了執政倫理中使命倫理、責任倫理、主體倫理的內涵、聯系與實踐。安徽師范大學教授金太軍指出了當下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要科學地、中國化地、智能化地、開放性地研究政治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戴長征從國際比較的視域探討了政黨對于一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拓展了政治學的研究范疇。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佟德志闡述了智能計算實驗室的任務導向與三重價值,提出了以智能計算高效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技術路徑,并分析了這項技術的優勢、劣勢、機會與挑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柏瑛基于街道回應12345接訴即辦的案例觀察,探討了技術工具應用對于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的作用,闡述了城市基層治理的幾個基本關系問題與基層治理能力拓展及制度改進路徑。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6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