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龍軍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動了,辛追夫人重生了,我好像穿越到了漢代!”
5月18日晚,湖南大劇院,熙熙攘攘的觀眾散場,回味著音樂話劇《西漢有戲·辛追的家宴》帶給他們的視聽盛宴。
這部多媒體融合劇大量運用數字技術,帛畫、漆器、木俑等西漢文物在舞臺上“活”起來了。觀眾坐在劇院,仿佛“坐”到兩千年前的宴席上,和古人一起推杯換盞,直呼“過癮,過癮”!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大方向。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當前,湖南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盛勢。三湘大地上,傳統文化煥新升級,文化新質生產力加速鍛造,文化產業活力涌動、實力強勁。
湘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打造“數字繡娘”虛擬IP,讓千年針法在元宇宙空間上演;96部相機環形拍攝,10分鐘即可生成商代豕形銅尊數字化三維模型;長沙花鼓戲《新劉??抽浴穼崿F“傳統戲劇基因+數字技術+沉浸式演繹”的三維破圈,讓“青春版”地方戲圈粉年輕人……
多媒體跨界融合音樂話劇《西漢有戲·辛追的家宴》演職人員正在排練。湖南省演藝集團供圖
煥新 文物瑰寶不再沉睡
“摩崖三絕”,是驚艷時光的文化瑰寶。
公元761年,唐代杰出散文家、詩人元結撰寫出《大唐中興頌》,書法家顏真卿將其大字正書,并由能工巧匠摹刻于石壁之上。石刻高3.1米,寬3.2米,文絕、字絕、石絕!
石刻位于永州祁陽市浯溪鎮,這里有著我國最大的露天摩崖碑林——浯溪碑林。碑林依偎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拔地30余米。
從唐代至民國時期,千余年來,文人墨客題留石刻500多方,一部“石頭上的文學史”躍然壁上!
然而,數年前,記者來這里看到的是,歷經風雨侵蝕,浯溪碑林石刻表面嚴重風化,有些字刻肉眼根本無法辨認。和記者一樣,當時的游人直嘆“可惜,可惜”!
2023年,湖南省實施文物考古和保護、湖湘文化保護傳承、讓文物活起來、文物數字化等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借此機遇,“浯溪碑林數字展示與傳播項目”啟動。
“團隊使用專業設備,從數十個方位對每塊石碑進行圖像采集,再通過圖片疊加、算力支撐等技術,實現高精度數字成像,讓石刻痕跡重新顯現。”浯溪碑林數字修復項目負責人孔皓自信滿滿地說,“只要刻痕深度還大于0.01毫米,我們就能復原它!”
“利用數字技術,我們團隊打造了碑刻數據庫。”孔皓向記者介紹,數據庫儲存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梳理出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關系圖譜,提供原始照片、微痕影像、灰度圖、數字拓片等,方便專家學者、設計團隊對碑刻進一步活化利用。
以浯溪碑林數字修復成果為基礎,浯溪打造起全球首個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今天,你來到博物館,AI大模型、互動屏幕、全息投影等技術,會讓你仿佛回到千年前石刻工匠身處巖壁,將文字鑿入山石的瞬間,驚嘆:“連筆鋒的力度都能看到!”
“在這里,既能玩得快樂,又能學到歷史文化,真好!”祁陽市長虹街道白沙小學學生楊雅雯在博物館里興奮不已,“我還想再看一遍。”
在湖南,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喚醒”了無數文物瑰寶,形成了多種“文化+消費”的綜合業態——文創、餐飲、觀影、閱讀、展陳、休閑……
我穿漢服、你享漢樂、他食漢宴、我們一起購漢禮……湖南博物院推出“數字漢生活”,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為核心數據來源,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
“與看靜態文物展完全不一樣,人站在數字展中,特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被“數字漢生活”深深震撼的很多觀眾,都由衷地佩服科技的魅力。
沉浸式走讀詩境劇場《今上岳陽樓》亮相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湖南省演藝集團供圖
破圈 千載歷史觸手可及
“支付寶是什么?你有交子嗎?”
岳陽樓景區,人群熙熙攘攘,一位“花燈小販”,挑著燈籠,看著游客出示的付款碼,連連擺手。幾名游客一愣,旋即哄然大笑。
游客正流連于岳陽樓夜景時,人群中有人高聲喊:“快看,‘范仲淹’來了!”循聲望去,身著朝服的“范仲淹”步伐穩健,緩緩登上岳陽樓,吟誦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那一刻,一位年輕游客深受感動,喃喃道:“原來,歷史可以這么近。”
日前,岳陽樓景區依托千年文化IP《岳陽樓記》,創新打造了沉浸式夜游演藝項目《今上岳陽樓》。“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岳陽樓夜游演藝的一大亮點。”項目總承制方湖南省演藝集團《今上岳陽樓》制片人任帥介紹。
任帥進一步解釋說,該項目通過數控裝置與裸眼全息影像技術,精心編織4大戲劇場域、3大數字化詩境藝術場域,園林、院子、亭臺、水榭聯動,創造出沉浸式詩境劇場;無線數控技術與多媒體視覺矩陣結合、章回式劇場藝術、行進式走讀體驗,讓觀眾“穿越”千年,體驗北宋風貌。
不僅是《今上岳陽樓》,《恰同學少年》青春劇場煥新紅色旅游體驗新場景,至今已演出1000多場,超10萬觀眾夢回二十世紀初的湖南一師;沉浸式文旅項目《德夯幻境》打破傳統景區以門票收入為主的運營模式,2024年“十一”假期演出期間,景區收入同比增長183.85%......眾多“沉浸式體驗”的異軍突起,離不開科技的加持。
湖南省把文化和科技融合納入全省重點改革事項,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3000億元規模的湖南省金芙蓉產業引導基金專設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子基金,重點聚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領域;積極引導各類資本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投入,為融合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僅催生了新型文化業態,更塑造了新型消費業態。”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鐘君認為,觀眾在現場實景實境觸碰到“詩和遠方”,獲得更具體驗感的文化認知和審美享受。而這種全新的消費體驗,也為文化產業釋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全景。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園管委會供圖
蝶變 融合高地三湘成勢
點開萬興“天幕”的文生視頻功能頁,輸入描述詞“湖南的自然與人文特色,包括標志性的文化地標和代表性的自然景觀”。短短幾分鐘,一段時長60秒的視頻就生成了。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的萬興科技大模型研發中心,記者感受到了“視界”創新帶來的震撼。
“‘一鍵’就能生成60秒以上的視頻,就像魔術師從帽子里變出一只兔子。”天幕音視頻大模型,是以音視頻生成式AI技術為基礎的多媒體創作垂類大模型,具備一鍵成片、AI美術設計、文生音樂、音頻增強、音效分析、多語言對話等能力。談到技術優勢,萬興科技總裁吳太兵不無自豪。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
2017年12月成立的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至今已引進上下游企業4000余家,涵蓋創意、內容制作、儲存、播發、交易等一整條數字文化產業鏈。
“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園黨工委書記曾雄對此深有體會,“文化企業在找科技支撐,科技企業在找文化場景,我們的任務,就是當好橋梁、建好生態。”為此,產業園設立1億元“馬駒計劃”專項資金,扶持有潛力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組建5億元產業引導基金,以此撬動118億元資本,落地20家重點企業;連續數年舉辦“馬欄山杯”國際音視頻算法大賽,吸引超100名頂尖人才落戶馬欄山,形成6萬青年人才的創新“蓄水池”。
在政策推動下,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正成長為湖南乃至全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高地。
“過去,我們跑遍全國,都很難找到技術參數匹配的舞臺,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低配版’平替。今天,更高規格、更高性價比的專業化影棚就在身邊。”一位影視公司制作總監直呼“苦盡甘來”。
“傳統技術下,珍貴文物數字采集時間長、成本高。現在,我們的采集效率提高了10倍,成本下降80%。”湖南芒果數智藝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去年剛剛成立,其打造的數字文博平臺“山海”上線7個月,即完成2.7萬件文物的數字化采集??偨浝矸椒平榻B,“山海”應用程序已經成為近3000萬用戶的“24小時線上博物館”,文化遺產成了“可觀看、可交易、可交互、可開發”的數字資產。
馬欄山,據傳因關羽在此屯兵養馬而得名。如今,文化與科技融合催生的眾多行業“赤兔馬”,正于此嘶嘯,奮蹄疾騰。
數據來源:湖南省委宣傳部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6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