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軍
自今年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以來,金融機構、創投公司、科技型企業“搶灘”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截至5月26日,各類機構已發行和待發行科技創新債券134只,已發和待發的規模合計接近3200億元。
受訪人士認為,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科技創新債券不僅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還推動了債券市場多層次發展,增強了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
5月9日,由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主辦、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承辦的科技創新債券上線暨集中路演活動在北京舉辦,標志著科技創新債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上線。
根據Wind數據統計,自5月9日首批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落地后,截至5月26日,金融機構、創投公司、科技型企業合計已發行121只科技創新債券,合計發行規模達3091.50億元。同時,按照計劃發行規模來看,接下來還有13只科技創新債券將啟動發行,合計計劃發行規模為106.60億元。結合目前已經發行和待發行的科技創新債券,其發行規模合計達到3198.10億元。
從科技創新債券發行主體所處的行業來看,金融機構是科技創新債券發行的絕對主力。自5月9日至5月26日,金融機構已發行和計劃發行的規模合計達到2230億元,占比達69.73%。其中,銀行發行規模占據多數,截至目前,15家銀行發行規模合計達到1980億元,占比為61.91%。石油石化、建筑、公用事業等行業發債規模也在100億元以上。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在目前15家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的銀行中,建設銀行發行300億元,單筆發行規模最大。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機構發行規模不低于200億元。金融機構發債用途方面,多家銀行表示,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發放科技創新領域貸款等,支持科技創新業務的發展。
華源證券固收廖志明團隊認為,銀行通過發放科技領域貸款等方式使用募集資金,有利于進一步引導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進入科技創新的實體領域。股權投資機構發債的用途包括投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直接認購基金份額、置換一年內自有資金出資等,有助于為創投機構提供低成本、長周期的資金支持。
與科技創新公司債券相比,債券市場“科技板”下的科技創新債券最大變化在于拓寬了發行主體,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納入科技創新債券發行主體范圍。
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加入科技創新債券發行隊伍后,科技創新債券發行人的信用評級普遍較高。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發行的121只科技創新債券中,發行人的評級均在AA級以上,其中,AAA級的債券有95只,占比達78.51%。
高評級特征吸引了資金的涌入,多只債券獲超額認購。其中,東方證券在上交所發行的10億元科技創新公司債券,獲得投資者廣泛參與,全場認購倍數超8倍,為目前認購倍數最高的科技創新債券。
近日,中國銀行發行的20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也獲得了2.84倍認購,投資者類型涵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農商行、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
從發行人企業性質看,中央國有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占據發行規模的絕大多數。Wind數據顯示,中央國有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合計發行規模達到2683.10億元,占比達83.90%。
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科技創新債券相關政策推出,將使科技創新企業能夠更便捷地通過債券市場獲得資金支持,同時,科技創新債券相關政策鼓勵發行長期限債券,能夠更好地匹配科技創新領域的資金使用特點和研發周期長的需求,確保科創企業有穩定的資金用于技術突破和業務拓展。此外,目前科技創新債券呈現的高評級特征,將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債券市場,增強市場的活力和吸引力。
東吳證券表示,隨著我國科技創新債券市場的不斷完善,一方面在市場體量上或實現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在市場結構上或向美國等成熟海外市場靠攏,例如科技創新債券發行期限預計將進一步拉長,發債主體信用資質預計將進一步多元化,發行主體中從事高科技行業、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數量預計將進一步增多,同時,還可助力暢通科創型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加快隸屬于科技創新領域的企業從成長到成熟的發展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