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艷芬
自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至今,民營企業發展迎來了金融政策的加力支持,更多金融要素資源投入民營企業。銀行業制定民營企業年度服務目標,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債券市場“科技板”落地,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擴容增量。各類金融主體從信貸、債券、股權三個融資渠道創新產品和服務,“三支箭”迎來持續加力。
從2023年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25條舉措出臺,到引導金融機構堅持“一視同仁”理念,再到今年助力民企融資多維度政策的組合發力,民營企業融資環境正加速向好。
信貸融資獲多維加持
當前,信貸在國內融資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貨幣政策為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提供了基礎支撐。中國人民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用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在金融體系中,國有大行是服務民營企業的重要力量。工商銀行推出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十大舉措,未來3年為民營企業提供投融資不低于6萬億元。農業銀行透露,該行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以及制造業等領域貸款中,民營企業貸款占比均已超五成,預計2025年末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將超過7.5萬億元。中國銀行則表示,今年支持民企出海項目意向融資規模不低于50億美元。郵儲銀行表示,未來5年,將為各類民營經濟主體累計提供融資支持不低于10萬億元。
服務民營企業不是口號,近期多家商業銀行從體制機制,以及考核激勵等層面落地具體措施,建立“善貸”“愿貸”“敢貸”長效機制。
在專項方案方面,建設銀行發布《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5年行動方案》,提出了16條具體行動措施。郵儲銀行發布《民營企業“五力賦能”專項行動方案》,從民營企業經營發展、科技創新等五方面,助力民營企業加速成長。交通銀行表示,將發揮全牌照經營優勢,與全國工商聯共同開展涵蓋一套體系、十大行動、四項保障的聯合行動,將各類資源投向科創、普惠小微、高端制造等民營經濟重點領域。
在考核機制方面,多家銀行針對民企融資設置獨立考核體系。如農業銀行副行長劉洪介紹,該行配置專項信貸資源,單列考核計劃,提升定價管理精細化水平,優化無還本續貸政策,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民營企業紛紛從“出口”向“出海”轉型,伴隨“走出去”的大潮,更需要金融活水支持。尤其是制造業鏈條上的中小民營企業,它們在出海時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匯率波動的問題。對此,近期多家銀行出臺了具體支持外貿企業融資、財資管理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并對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態做出量身定制的政策。
此外,政策性銀行也是服務民營企業出海的重要金融力量。其中,中國進出口銀行于4月份出臺了《關于培育民營企業國際經貿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專項方案》,推出16條具體措施。
直接融資持續加碼
民營企業是我國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據市場監管總局數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有42萬多家民營企業,占據了92%的比例。除了提供信貸這類間接融資,如何拓寬民企直接融資覆蓋面,是時代必須回應的話題。
今年民營企業發債融資的積極性被點燃,得益于2月份以來,更多支持民企發債融資新工具和創新舉措迅速落地。
3月中旬,交易商協會發布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進一步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要加大產品創新,多措并舉支持民營企業發行科技創新債券,還提到要加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服務力度,拓寬“第二支箭”覆蓋面。
從今年開始,交易商協會定期公布金融機構參與民營企業債券承銷、投資情況,鼓勵其加大民營企業債券服務力度。
從發行端看,2025年一季度,民營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債務融資工具(不含證券化產品)85只,發行規模為762.5億元,發行規模占公司信用類債券比重超九成。
從投資端看,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今年一季度銀行間市場民營企業債券投資主體包括10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及政策性銀行和10家城商行,此外,還有易方達基金、中信證券等10家證券基金類金融機構,泰康資管等5家保險類金融機構,以及建信信托等5家其他類機構。
一個顯著特點是,今年民營企業不僅發債規模增大,而且融資成本降低。從發行期限看,上述中長期限民營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發行占比45.14%,較2024年提升12.4個百分點。從發行成本看,今年一季度民營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平均發行利率2.86%較2024年下降21個基點(BP)。
在賦能民營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今年1—3月,銀行間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發行超600億元債務融資工具,募集資金用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及基礎產業優化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5月7日,央行和證監會,以及交易商協會、交易所等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科技創新債券的政策,此次一攬子配套政策創新舉措包括擴大發行主體范圍、創新發行機制、創新風險分擔機制等方面,又對科技型民企融資帶來多層次利好。
此次精準型債務融資工具一經推出,便吸引了民營企業的關注。在首批36單科技創新債券中,就有9家民營企業。市場預計,在持續的制度創新與政策支持下,未來或引導金融活水更多觸及民營科技企業。
中證鵬元研究發展部張琦認為,當前民營企業債券融資發生一些結構性改變,包括民企債券行業結構優化,新質生產力相關行業成主力。但在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方面,仍存在普通債券對民企融資支持偏弱、弱資質融資難等問題。張琦建議,長期必須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體系,形成政策引導、市場調節和風險防控有機結合的長效機制。
此外,從股權融資市場看,目前,A股市場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為民營企業,而今年以來新增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了八成,驗證著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民營經濟質效正在釋放。
創新工具頻見首單
隨著各種金融創新平臺和產品首單落地,對民營企業融資進行多維賦能。
今年3月,招商銀行上海分行承銷某大型民營控股集團資產擔保債券項目,是全市場首單股票質押型資產擔保債券,票面利率4.80%,低于企業同期限信用債估值近60BPs。
在活躍民營企業債券流動性方面,4月10日,中國進出口銀行創設的“進出口銀行優質制造業民企籃子”正式上線,成為全市場首個聚焦制造業民企的債券籃子,以進一步助力優化民營企業債券融資環境。
近期市場首單助力民營企業設備更新ABS(資產證券化)也發行成功,即平安租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了“2025平安租賃安惠13期助力民營企業設備更新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發行規模為45.54億元,平安證券是此次計劃管理人及銷售機構。
作為融資配套機制建設,于去年10月上線的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成為支持和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的重要平臺,帶動了民營企業融資發展。
根據央行上海總部披露,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轄內21家銀行機構接入資金流信息平臺,今年一季度資金流信息查詢業務累計發生7800余筆,支持近800家企業獲得貸款,其中90%為普惠小微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