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佩香囊,掛菖蒲...”當傳統民謠在銀行廳堂響起,農業銀行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支行正以一場場別開生面的 "農情粽香喜迎端午" 主題活動,將千年民俗文化與現代金融服務巧妙融合。轄內五家網點各出奇招,讓客戶在艾草芬芳中觸摸傳統文化肌理,在金融知識課堂里筑牢財富安全防線,繪就出國有銀行踐行文化傳承與社會責任的鮮活圖景。
圖為農業銀行長沙雨花區紅星支行端午香囊DIY活動物品
指尖上的民俗:香囊里的文化密碼在金融場景蘇醒
紅星支行的廳堂搖身變為“非遺工坊”,五彩錦緞與天然香料構成視覺與嗅覺的雙重盛宴。“選布要挑寓意吉祥的云紋,填香得按 ‘三分艾草七分薄荷 ’的老方子...”工作人員化身民俗講師,指導客戶完成從穿針引線到流蘇配飾的全流程制作。退休教師李阿姨捧著繡有“平安”字樣的香囊感慨:“多少年沒做過針線活了,沒想到在銀行找回了兒時端午的味道。”活動特別設計的“香囊文化卡”隨成品附贈,卡片背面印著端午民俗典故與農行金融服務二維碼,傳統手作與現代金融在此完成奇妙對話。
南站支行則將民俗講堂搬進活動現場,大堂經理以“屈原與端午”的典故切入,帶領客戶解構香包“驅邪納福”的文化內涵。當客戶們用虎杖、陳皮等藥材填充香囊時,工作人員同步展開“藥材辨偽”微課堂 ——“真艾草葉脈清晰,假艾草多為染色蕨類”,這種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結合的講解方式,讓金融服務場景充滿生活質感。
知識里的守護:反詐課堂為節日溫情裝上“安全鎖”
“收到陌生短信說端午中獎,該點鏈接嗎?”玉竹路支行的反詐知識問答環節引發熱烈討論。該行創新設計“端午反詐香囊”,將防騙口訣繡在香囊內襯:“粽香再甜莫貪小,驗證碼絕不能給”。活動現場,電子屏循環播放自制反詐動畫《屈原的金融課》,用“楚幣詐騙”的穿越劇情演繹現代電信陷阱,這種古今交融的宣教方式讓老年客戶直呼“新鮮又好記”。
雨花經開區支行的“香包祈平安”活動則構建了 ”“文化體驗 + 金融科普”雙軌模式。在菖蒲艾葉裝點的大廳里,客戶經理用“包粽子式理財法”講解資產配置:“糯米是定期存款,紅棗是穩健理財,粽葉就是保險保障”。反詐折頁設計成端午書簽樣式,“警惕 ‘高息粽’詐騙”等諧音警示語暗藏巧思,讓金融知識以更柔軟的姿態融入節日體驗。
驛站里的溫度:勞動者港灣傳遞城市文明微光
“快歇歇腳,剛煮的堿水粽嘗嘗!”雨花區支行營業部的“農情暖域”工會驛站里,環衛工人王大姐接過熱氣騰騰的粽子,眼角笑出了皺紋。該支行特別為戶外勞動者準備了“端午能量包”—— 除傳統粽子外,還配有防暑涼茶、創可貼等實用物品。驛站內新設的“血壓測量角”前,快遞小哥李師傅邊量血壓邊說:“以前覺得銀行冷冰冰,現在像進了自家客廳。”
據悉,此次系列活動累計服務客戶超 400 人次,發放金融知識折頁400余份。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傳統文化以可觸摸、可參與的方式融入金融服務,銀行網點正從單純的業務辦理場所,轉變為承載文化記憶、傳遞社會溫情的公共空間。(作者:胡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