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希(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一項重點任務。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后,這是首次以“加緊”來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凸顯了這項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夯實物質基礎,又需要強化制度保障。綠色生態是湖北的寶貴財富、最美底色。依托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建設全國碳市場中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湖北低碳產業升級與循環經濟的融合探索日漸步入新軌道,有條件、有基礎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可以在制度設計、平臺建設、產品創新、市場監管及服務創新等多個領域率先發力,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湖北經驗,為在更高層次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提供廣闊空間,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巨大的綠色發展新動能。
建設更高水平碳交易碳排放運行體系
落地湖北的“中碳登”恰似碳資產的“銀行”和“倉庫”,肩負著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在有效保障能源電力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正穩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
碳交易之所以掀起熱浪,與其背后孕育和釋放出的巨大市場空間息息相關。湖北應充分利用這一先天優勢,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加快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形成碳交易、碳評級、碳認證、碳核算、碳資產管理、碳普惠的全口徑碳產業鏈條。
建立完善循環經濟活動碳減排貢獻的核算方法。從區域、行業、企業等不同層面,研究完善核算方法,建立形成統一的核算框架、方法工具和核準機制。建立區域、行業、企業及供應鏈上下游的物質材料循環代謝情況的基礎數據庫,探索增加生產、消費、流通環節中減碳經濟活動的產出、資源節約和碳減排效益的統計核算職能。推進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
完善認證核查體系。制定循環經濟的碳去除認證監管框架,建立MRV體系。建立健全第三方認證制度,形成以市場化為基礎的循環經濟活動的碳減排核算和認證體系。
發展碳匯交易服務產業。鼓勵碳匯資源測算與價值評估、標準化碳匯產品研發、碳匯金融、交易信息對接等專業化碳匯交易服務產業發展,形成以碳匯交易為核心的大碳匯產業體系。
以新理念推動傳統能源綠色轉型升級
伴隨國際社會對低碳減排需求的水漲船高,碳市場碳配額的交易價格已突破100元/噸。碳配額價格越高,意味著被納入碳市場中的企業,履約成本也越高。這為傳統產業加快綠色轉型提供了價值路徑。
湖北應以“雙碳”目標倒逼傳統行業持續突破核心技術及關鍵工藝設備,提升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加強低碳、零碳乃至負碳關鍵技術的攻關及技術的工程示范和成果轉化。
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堅持先立后破、統籌謀劃,持續調整能源結構,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水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電力供需良好格局。
加大頁巖氣勘探開發和產業化建設力度,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撐力度,構建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商業化勘探開發融合發展的工作合力,推動建設以鄂西頁巖氣能源基地為核心、以國家管網長輸管道和區域城燃管道為紐帶的全省頁巖氣產供儲銷體系。
因地制宜發展地熱產業,加快摸清全省地熱資源家底,結合特色農業和旅游產業布局,突出重點部署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進一步發掘新型儲能技術、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等領域發展潛力,構建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給和消費體系。
以新業態打造綠色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從根本上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需要以綠色低碳為基本出發點,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價值遵循,以綠色低碳技術為支撐,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融合發展。
科技創新是湖北的最大優勢,科技創新力是湖北的最大資源。應充分認識科技創新是綠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和實現綠色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支撐,搶抓機遇緊扣新質生產力推進全省實現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瞄準綠色制造、低碳服務、農林碳匯等領域集聚潛力,塑造新優勢。引領新能源整車制造及配套產業鏈向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集聚,動力電池生產等產業鏈向宜荊荊都市圈集聚。著力擴大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產業集聚領跑優勢,加快形成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等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部分高端裝備制造研發水平領先提速,在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膜電極水平等領域實現全國領先,搶占數字經濟、科技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賽道。
以市場化機制構建大眾碳普惠新場景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激發全民參與的“乘數效應”,將個體零散的低碳行為轉化為系統性治理效能。構建市場化驅動的碳普惠體系,本質是以制度創新架設個人減排行為與區域減碳目標的銜接橋梁,使微觀環保實踐同宏觀綠色發展同頻共振。
從機制設計上,需堅持構建“數據確權—價值轉化—場景賦能”的全鏈條體系。以區塊鏈技術構建個人碳賬戶底層架構,依托標準化核算體系,實現綠色通勤、節約用電等日常行為節能數量的可計量化。市場化運作需堅持探索個人減排量與企業碳賬戶的互認通道。允許重點排放單位采購居民碳普惠額度用于履約,形成良性市場閉環。
在場景拓展上,要打破跨部門數據壁壘。既要在公共交通、垃圾分類等高頻場景中強化即時激勵,通過“減排積分實時兌換停車券、充電補貼”提升獲得感;也要建立跨場景積分通兌機制,支持在線教育、綠色外賣等新興領域接入碳賬戶,并完善碳積分消費糾紛解決機制,防范虛假減排等道德風險,實現碳普惠的社會化普及。唯有讓公眾參與的每個低碳行為都能轉化為真實可感的制度性回饋,“人人碳中和”的美好愿景才能快速轉化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