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主動作為,善于從推進社會治理中總結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規律,針對不同社會群體的特點把工作做細做實。”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生力軍,年輕干部身處基層治理的第一線,既是承前啟后的時代力量,更是連接黨心民心的橋梁紐帶。面對群眾訴求日益多元化、治理場景愈發復雜化的時代考題,年輕干部必須以“破壁人”的銳氣與擔當,在守正創新中奮力蹚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子。
年輕干部學歷高、思維活,但基層工作往往不拘一格。年輕干部要用“腳板”丈量民情,在農村一線練就“狗不叫”的親民功夫,在田間地頭學會“百姓話”的方言俚語,將“惠民政策”化作易學易懂的“暖心賬本”。能在調解糾紛時講明法理,推廣農技時先行試種,入戶走訪時“嘮”出情誼,唯有放下身段、走向群眾,才會祛除“學歷光環”,把年輕干部的“知識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數字化賦能基層治理是大勢所趨,但如果盲目追逐“技術光環”,罔顧實際需求,機械推行“智能替代”,冰冷的屏幕反而會成干群之間的溝壑。技術破壁,核心在于堅持“實用至上”,以為群眾解題紓困為圭臬。面對農產品待銷滯銷等難題,當精研話術、選準場景、盤活銷路,讓電商直播真正成為強村富民的“金扁擔”。針對政策傳達層層衰減的頑疾,善于運用短視頻、情景劇等通俗形式進行鮮活解讀,把政策的“書面語”變成“家常話”,確保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技術應用貴在“量體裁衣”,始終以群眾需要為根本、群眾滿意為標尺,方能確保數字工具真正為指尖“松綁”,而非徒增“負累”。
基層治理絕非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體居民的“大合唱”。年輕干部需以模式創新打通“最后一米”,喚醒“沉默的大多數”,通過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推動治理末梢根系不斷生長。善于巧借鄉賢智慧、黨員余熱、小哥活力等新興力量,讓“旁觀者”變“參與者”,化“局外人”為“局中人”,群策群力才能共繪多元共治“同心圓”。聚焦環境“臟亂差”、停車“一位難求”等民生關切,應當搬起“小板凳”,組織黨員、群眾、干部圍坐懇談,通過協商共治尋求解決方案。更需深掘群眾“槽點”“牢騷”下的共性癥結,建立“問題溯源”機制,推動治理從“一事一議”邁向“舉一反三”,實現“治標”向“治本”的有效轉化。(作者:霍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