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好學校要看大師,不光是看大樓。還是要提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解決好現存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對教育強國建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
大樓、大師往往和大學聯系在一起。基礎教育也可以有大樓和大師,但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高等教育要發揮龍頭作用,所以這個語境中的“好學校”,應該主要是指“好大學”。“大樓”是大學辦學的物質條件,大學的規模往往是比較大的,京師大學堂的管學大臣張百熙提出,“大學堂理應法制詳盡,規模宏遠”,在《奏籌辦京師大學堂情形疏》中,他給朝廷提出的建議,主要就是廣購圖書儀器、增建校舍、漸拓規模、寬籌經費,因為沒有這些條件,一所大學是辦不起來的;“大師”則是大學最優秀的那部分師資,是科學帥才,是各個學科領域的引領者,更是德才兼備的“大先生”,是被社會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樣,大師代表著大學所能達到的學術高度、思想高度、精神高度,也代表著教師隊伍的素質,這直接決定著大學的辦學能力和水平。
關于二者的關系,最著名的論斷,是梅貽琦在就職清華大學校長的講演中所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說明真正決定辦學質量的,歸根到底是大師。正是因為有“國學院四大導師”、“兩彈一星”元勛等大師,清華才成其為清華。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再談這對關系,是具有深意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關鍵是提升質量、內涵式發展,而內涵式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把握和處理好“大樓”與“大師”的辯證關系,把主要精力和資源集中到“大師”上來。
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指出,“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研究高等教育的時候,這個方法同樣適用。大學規模的擴大只是一種外延式發展,并不必然導致內涵的豐富,關鍵是看,高等教育“生產資料”使用效率是不是提高了。也可以再直觀一點,要判斷一所大學的發展狀況如何,我們可以從經費支出結構上看:如果花錢的大頭,還是基建項目,還是在“跑馬圈地”“攤大餅”,那就談不上是內涵式發展;如果把主要的經費都花在人才身上,那這個學校應該說已經到了比較好的一個發展階段。大學的資源一定要集中在教學科研核心使命上,寶貴的經費、土地和師生的精力,都得用在刀刃上。大學的管理者要為“大師”服務,而不是為“大樓”服務。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的過程,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中國的高等教育而言,現在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能不能培養出大師、能不能匯聚起大師的問題。當前,世界創新版圖正發生深刻變化,國際科技博弈和人才競爭越發激烈,強國建設迫切需要大學培養和匯聚一大批優秀人才,必須加快教育綜合改革,解決好當前制約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和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今天,大學要傳承、擔當起“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使命和責任,系統性謀劃好人才工作,著力破解各方面難點堵點,匯聚大師、用好大師,還要讓大師培養大師,為中國大學的殿堂樓宇筑牢靈魂之基。
(作者系北京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