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的灰墻、褪色的門框,象山縣政府大院的“寒磣”模樣火遍全網。這看似偶然的“走紅”,恰是群眾對廉潔政府的期待投射,更是黨員干部踐行“過緊日子”要求的生動樣本。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學習教育持續走深之際,我們當以象山為鑒,在轉思維、轉作風、轉效能中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在精打細算中踐行執政為民的初心使命。
轉思維,破除“門面焦慮”,樹牢“民生賬本”。過緊日子,首先要打破“官衙氣派”的固有認知,理解財政資金不是任人攫取的“唐僧肉”,而是承載著千家萬戶期待的“民心秤”。每一筆財政開支都關乎著民生福祉,牽動著萬家燈火。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減法思維”樹立正確政績觀,拆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勞民傷財的虛架子,著力筑牢惠民利民的實根基,將有限的資金精準投向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關鍵領域,通過“民生需求清單”廣泛征集民意,讓群眾的“指尖投票”參與決定資金流向,真正地把政府的“門面”變成百姓的“門路”,實現資金使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良性閉環。
轉作風,破除“特權思想”,樹牢“服務本色”。過緊日子,不是簡單的財務緊縮,而是一場作風建設的深刻革命。面對當下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這面“正衣鏡”,黨員干部要主動擰緊制度螺栓,將條例規定細化為可操作的“行為準則”,從“三公”經費這個小切口精準發力,破除特權思想和官僚習氣。日常工作中,要嚴格把控每一筆開支,對超標接待、變相福利等穿上“防彈衣”,杜絕鋪張浪費,讓“緊約束”變為“新常態”。更要將“勒緊褲腰帶”的決心轉化為服務群眾的硬核行動,將節省下的資源轉化為助農增收的政策禮包、紓困解難的暖心工程,用干部的“緊日子”換取群眾的“好日子”“甜日子”。
轉效能,破除“粗放慣性”,樹牢“精益理念”。緊日子催生巧辦法,儉約理念激發治理效能。過緊日子,不僅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變革。黨員干部需以“降本增效”為核心導向,將“全周期管理”思維貫穿資源配置全過程。依托數字化手段,對資金流向實施全流程監管,推動資源配置從“粗放式分配”向“精準化投入”轉變,確保每筆支出可追溯、可量化、可問責。同時,要以“緊約束”倒逼制度革新,削減冗余流程、整合碎片化職能,將壓縮的行政成本轉化為改革動能和創新勢能,真正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讓“緊日子”成為撬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點”。(作者:謝晨霞,浙江省武義縣茭道鎮選調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