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近來熱度持續攀升,比賽幾乎場場爆滿。這場被網友親昵稱作“蘇超”的足球比賽,提供了體育賽事的另類敘事。
不同于傳統職業聯賽的精英化路徑,“蘇超”從設計到執行,均凸顯“全民參與+城市榮譽”的核心理念,構建了一個開放包容的足球生態。
全民參與,打破職業壁壘。在參賽的500余名球員中,既有公司職員、教師,也有在象牙塔里逐夢的大學生,年齡跨度從16歲的青春少年到40歲的綠茵老將。除部分職業球員外,更多的是曾經接受專業足球訓練,如今活躍在各行各業的“斜杠”愛好者,他們共同詮釋著“人人皆可上場”的全民足球理念。這種“誰行誰上”的純粹性,讓“蘇超”變成一場全民派對。
文化破圈,將地域特色與現代傳播結合。“蘇超”的爆紅,本質上是一場地域文化的現代性表達。一方面,當“身邊長大的孩子”,通過“蘇超”這一平臺成長為“城市英雄”,讓當地老百姓找到了城市歸屬感和榮譽感的出口;與此同時,“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楚漢之爭”“早茶德比”等具有地域文化的底色名梗流傳,自信展示地方文化,既能挑旺當地人的熱愛,又吸引了外地人也為此著迷。
當揚州中場休息的“非遺”展示驚艷四座;常州以“9.9元門票”套餐帶動本地蘿卜干品牌線上銷量翻倍;鹽城靠“觀賽送雞蛋餅”吸引萬名游客打卡……“蘇超”正在用足球賽事重構區域經濟聯動范式。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僅6個主場城市的文旅消費就增長14.63%,超18萬球迷跨城觀賽。
這場“踢”出來的經濟文化共振證明:當體育回歸群眾參與本質,當賽事深度綁定地域文化基因,便能激發出超越競技本身的社會經濟效益。這場由政府、公眾、企業共謀的“城市聯誼會”,成功激活了內需,推動了區域協同。它通過構建起“政府定規則、社會創內容、市場配資源”的新型治理框架,讓體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連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