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每日推薦
    首頁 > 文史 > 正文

    感知中國色彩的審美格調

    ——品《故色中華》

    近年來,隨著“國潮”熱度持續攀升,聚焦中國色彩研究的著述、文集、圖冊等出版物越來越多。在琳瑯滿目的“國色”主題書籍中,青年學者陳彥青的新著《故色中華·中國色彩十二題》以獨特的研究視角,脫穎而出。

    這部作品中,作者創新性地引入現象學和符號學的研究方法,深入辨析中國傳統色彩的“觀念”本質,分析色彩的禮制秩序與間色轉換,結合大文化背景闡述色彩與歷史的關系,并關注生活色系與物候節慶的對應,頗具深度。作者文筆優美流暢,書中配圖與文字意境相融,讀來雋永清新。

    搭建框架 傳統色彩的體系化認知

    “故色中華”命題宏大而寬泛,作者以“中國色彩十二題”展開的論述,為傳統色彩研究搭建起清晰框架。通讀全書,其內容可歸納為三個維度,雖未必能完全涵蓋作者深意,或可勾勒研究全貌。

    在中國傳統色彩敘事探源層面,書中第一題“時空之色:中國傳統色彩系統的觀念設計”、第二題“倫理:中國人的色彩秩序與間色轉換”和第三題“國色有始終:德運與象征”,主要探討我國古代色彩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色彩體系(如“玄黃”“五方正色”“五土色”“正色·間色”等)并非單純的視覺分類,而是植根于先民的宇宙觀、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中。其源頭可追溯至象征混沌初開的“宇宙洪荒”和代表天地形成的“天玄地黃”,色彩在此被賦予理解世界本源和秩序(如“五行”“萬物”)的意義。歷代王朝更迭時,統治者進一步將色彩與“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論解釋朝代興衰循環的學說)聯系起來,將王朝的合法性與特定的“五方色”聯系,形成支撐其統治的所謂“天意”。作者在史料矛盾與歷史疑案中抽絲剝繭,通過多維梳理,讓復雜的色彩起源史變得翔實生動。

    中國傳統色彩的本體復雜性是研究的第二重維度。第四題“視覺的變身:中國色彩的符號秘密”、第五題“消失的色彩:誰知流黃麹塵色”、第六題“戀色:中國人精神空間里的視覺羈絆”及第七題“人世間:時令、日常之色彩”,圍繞色彩感知、定義與應用展開:以紫色從“間色”到皇家象征的嬗變,揭示色彩符號化的權力邏輯;通過還原漢唐流行的“流黃”“麹塵”等色的應用場景,揭示傳統色彩研究中實物考證缺失與語言描述歧義的雙重困境;剖析士大夫階層對色彩的情感投射,以及民間用色的獨特規律,展現色彩文化在不同階層的呈現形態。

    第三是探討對中國傳統色彩美學價值的恪守與品鑒。第八題“可見與不可見的:中國色彩的詩意與想象”、第九題“格調與形容:中國色彩二十四品”與第十題“糾纏與關涉:中國傳統繪畫色、墨觀念之間”,分別探討中國傳統色彩美學價值觀的形成、發展。通過借鑒現象學、符號學和人類學等方法,綜合剖析色彩在東西方文化中所引發的詩意情感,揭示中國傳統色彩蘊含的情感、生命意識與詩性想象的審美邏輯;巧妙借用古代《二十四詩品》中論詩歌風格的命題,展現色彩超越視覺意象之美的特質,呈現從詩意傳達的意象、景象到物象,再與物色所顯現的中國色美感;聚焦中國繪畫重彩與重墨兩條長期并行的發展路徑,探討中國色彩的表現方式及其價值觀追求。

    此外,最后兩題兼論域外他者的誤讀。第十一題“異域之眼:看不見的中國色彩法則”,針對19世紀英國裝飾藝術家歐文 瓊斯對中國色彩表現的誤讀,探討了色彩文化身份、敘事與外界認知差異引發的話題。在第十二題“中國色彩與當下現實”中,作者剖析反思當下“國潮”“國色”盛行中的各種文化現象,期望探尋出未來發展的路徑:“既是對傳統的延續,也將作為傳統繼續向未來發展。”

    圖文互證 文本闡釋與圖面展示

    在色彩學敘事中,可視覺化是難以跨越的技術門檻,畢竟一圖勝千言。為實現清晰表意,作者創造了一套圖文互證的表述方式。與主題闡釋相關部分,大多配有古代文物、繪畫及其形象提取圖、關鍵話題示意圖、分析圖、應用場景圖、顏色演變導圖,以及顏色故事色貌推測色譜等近似含義的圖例。尤其是推測色譜,需要作者大膽設想、細心求證,這不僅依賴豐富的色彩知識、視覺閱歷與實踐經驗,更離不開藝術想象力與才華的支撐。

    除學術價值外,該書的裝幀設計亦極具匠心。我鐘情于書籍,特別是富有設計感的書籍,不僅閱讀內容梗概、目錄、前言和后記,更愛細細品味書的版型、開本、圖文關系、版式、插圖風格、用紙、印刷工藝等細節。在翻閱《故色中華》過程中,我越發覺得它理應在“中國最美的書”評選中占據一席之地。書中各類信息布局有序,版面留白靈動自然、恰到好處。

    若要舉例說明設計形式與文本內容的完美契合,第九題“格調與形容”再合適不過。作者在此借題發揮,獨創“中國色彩二十四品”說,沿用詩品論中的命題展開敘述。

    “二十四詩品”是對事物狀態的二十四種類型化的格調形容,屬于中國傳統審美話語的形容與演繹。作者認為,人世間萬物皆可形容,這是人與人之間交流表達之必須。色彩亦然,亦有格調。作者從二十四詩品的具體表述與形容出發,在中國傳統色彩的寶庫里,找到其美學觀念與應用上的品類關聯,并以“二十四品”色予以具體呈現。如首品“雄渾”,指由內而外的整體包容氣象,其色彩重整體意象,在“詩品”中有“荒荒油云”“油紫”等具體語言表達,文側配以光影中的松樹等圖片以作說明。

    此處,文本闡釋與圖面展示巧妙呼應,生動呈現從力感到韌性、從樸素到華麗、從現實到超然的主題敘事,演繹了古代色品與詩品意識的交融,讓讀者領略古代中國色彩的獨特魅力。“沖淡”“高古”“清奇”等富有詩意的色名、色澤、色貌與意象、意境交替呈現,作者在古今對比與夾敘夾議間,剖析中國色彩的審美格調與形容特質,這般創新敘事韻味十足。

    古今交匯 跨越時空的色彩對話

    審美活動往往帶來愉悅之感,但作為一門專業的色彩賞析,存在著特定門檻,需要經過系統的基礎訓練。例如,要具備繪畫基礎,在運用顏料塑造景物色彩的過程中,方能洞悉調色板上顏料轉化為畫面絢麗色彩效果的內在規律。人們正是在日常實踐中,不斷積累視覺經驗,提升色彩審美能力。此外,色彩學屬于交叉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的文史哲、自然科學中的工學技術,以及藝術學科內的諸多專業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探究中國古代色彩文化的歷史、文化與藝術領域,堪稱色彩研究中難度極高的領域之一。要在這片混沌中開辟出清晰的敘事路徑,研究者不僅需要掌握大量與傳統色彩相關的古代文獻資料,遍覽各類博物館、遺產地與考古遺址,積累豐富的文物鑒賞經驗,還需具備卓越的想象力與表達才華,將散落的歷史碎片拼湊成遠離當下的歷史場景,還原色彩效果的種種可能。畢竟,歷史文獻、圖像與實際物象、景象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它們源于不同的認知維度,難以完全重合,即便傳世文物也面臨顏色褪色、變色等問題。總之,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研究領域,唯有懷著使命感、好奇心、熱愛與勇氣,方能堅守并有所建樹。

    陳彥青在《故色中華》中,從千頭萬緒的歷史色彩故事中找到研究切入點,鎖定研究對象,展現出深厚的學術素養,也為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研究領域作出新貢獻。

    品讀全書,仿佛跟隨陳彥青穿越漫長的時光隧道,一路探險、發現、迂回、思考。書中“十二題”恰似他在探索中國傳統色彩文化途中設立的十二處營地。在這片學術土地上,他時而休憩反思,時而糾結追問,時而如沙盤推演般解謎……全書不拘泥于統一的文本體例,更像是一部文集匯編,正因是階段性成果,反而讓思路自然蔓延,表達鮮活生動。

    在指導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時,我常以這本書為范本,剖析作者的選題思路、材料運用、行文規范、制圖用圖技巧,以及注釋與參考文獻的處理等學術規范問題。而對于本科生,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乃至“國風”“國潮”“國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打開了一扇守正的學術探秘之窗,讓人們得以了解我國古代色彩認知與應用背后的故事,以及有待深入探究的線索。

    (作者:宋建明,系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設計學學科帶頭人)

    [責任編輯:李金芳]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不卡|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l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剧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www|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福利第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91麻豆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騷妇女内射| 99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99视频都是精品热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小黄鸭|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精品在线电影|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日本h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9任你躁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11p|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欲AV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