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6月13日,中國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因心臟衰竭,在美國去世,享年92歲。“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傳誦半世紀的詩句,如今成為詩人鄭愁予留給世間的最后回響。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生于山東濟南,祖籍河北寧河。他創作了大量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現代詩,既含蓄、細膩、優美、抒情,又凝重、深沉、朦朧、玄奧,散發出強烈的閱讀感染力與藝術魅力。尤其是他于1954年創作的《錯誤》這首詩,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整個華語社會文化圈家喻戶曉、影響廣泛。從“精神的原鄉”視角來看,它不僅展現了個體對情感歸宿的追尋,也反映了人類對精神家園的普遍渴望。
一、精神原鄉之愛情寄托。詩中的女子在江南小城癡癡等待歸人,她將全部的情感與希望,都寄托在那個未歸的人身上。這等待的過程,就像是在尋找自己精神的原鄉,愛情成為她心靈的寄托和歸宿。在漫長的時光里,她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經歷著希望與失望的交替,但始終沒有放棄等待。這種執著的等待,體現了愛情在她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愛情就是她的精神原鄉,給予她生活的意義和動力。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一“錯誤”打破了女子原本平靜而充滿期待的精神世界。她的希望瞬間破滅,就如同在尋找精神原鄉的旅途中,突然迷失了方向。然而,這種錯誤也讓她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精神原鄉的執著追求。它促使她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更加堅定地守護著那份屬于自己的愛情幻想,盡管這個幻想可能只是一場美麗的夢。
二、精神原鄉之文化溯源。詩中運用了眾多具有古典韻味的意象,如“東風”“柳絮”“春帷”“蓮花”等,這些意象共同構筑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傳統文化氣息的精神原鄉。它們承載著中國古典詩詞的深厚底蘊和情感內涵,喚起了讀者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和情感共鳴。對于詩人和讀者來說,這個由古典意象構建的世界就是他們精神的原鄉,它給予人們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讓人們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找到一片寧靜的心靈凈土。
江南在詩中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江南的煙雨朦朧、小橋流水、溫婉細膩的文化氛圍,成為人們心中理想的精神原鄉。詩中的女子在江南小城等待,江南的美景與她的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意境。這種江南文化的浸潤,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對寧靜、和諧、美好的精神追求,它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疲憊時渴望回歸的精神家園。
三、精神原鄉之游子情懷。從更廣闊的層面來看,“我”作為一個過客,也體現了一種游子的情懷。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四處漂泊,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尋找精神原鄉的游子。馬蹄聲象征著“我”的漂泊和探索,而那美麗的錯誤則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對精神歸宿的渴望。“我”在不斷地前行和尋找中,試圖找到那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精神原鄉,盡管一路上充滿了迷茫和失落,但這種尋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精神家園的執著追求。
對于鄭愁予這樣的游子來說,精神的原鄉還可能蘊含著對故土的眷戀和思念。詩中所描繪的江南小城,或許就是他心中故鄉的縮影。在遠離故土的日子里,他通過詩歌來表達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和對精神原鄉的向往。這種對故土的精神眷戀,是人類共有的情感,它讓人們在異鄉漂泊時,始終保持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精神家園的守望。
四、精神原鄉之諸多啟示。雖然詩人鄭愁予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創作的詩歌《錯誤》中精神原鄉情感表達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一是珍惜情感,守護內心的溫暖港灣。當我們在感情中遭遇挫折時,不應一蹶不振,而應像詩中的女子一樣,保持對美好情感的向往和期待,相信在經歷風雨后,終能迎來彩虹。二是傳承文化,尋回失落的精神家園。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精神原鄉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傳承好傳統文化,我們才能在精神上找到歸屬感。三是積極面對,在漂泊中找尋人生方向。“我”雖然是過客,但始終沒有停止尋找精神原鄉的腳步。這啟示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明確自己的精神追求,不被物質的誘惑所迷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我們都要堅守內心的信念,不斷尋找能夠讓自己心靈得到安寧的精神歸宿。只有找到了精神原鄉,我們的人生才會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陶建群,系資深媒體評論員、文化學者)
附:【詩歌賞析】
《錯 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