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的智能割草機器人在海外走紅,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自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以來,中國已形成全球最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在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錘煉下,很多中國企業不僅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市場嗅覺,而且還善于利用規模經濟優勢提供質優價廉的新品,從而迅速取得市場認可。
從實踐來看,“爆款”產品的出現一般需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產品本身功能性能高度契合市場需求,能為消費者帶來良好體驗;二是供應商憑借敏銳的市場信息感知力、優秀的產品創新力和一流的供應鏈整合力,為消費者提供了高性價比選項。
近年來,大批中國企業在實現規模擴大的同時,日益重視自主研發。知識和技術密集產品占比不斷提高,使得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傳統外貿結構逐漸發生改變。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開放發展的過程中,不少國內企業逐漸掌握了相對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熟悉了國際市場、國際標準和經貿規則。割草機器人走紅海外,正是“海外市場需求”與“本土創新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成為中國制造業向“智造”成功轉型的又一典型案例。
當下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鞏固。割草機器人的案例告訴我們,外貿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有更多“爆款”產品,以一筆筆實實在在的訂單勾勒出“中國智造”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注入正能量。
一方面,政府部門要持續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自貿協定落地,務實地拓展國際經貿合作新空間。比如,對企業加大出口退稅、信用保險、融資支持等政策力度,優化外貿便利化措施,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助力“走出去”企業更好參與國際競爭。同時,要更加注重全球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各類外貿主體創新積極性,有效推動產學研合作以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
另一方面,企業部門要及時總結有益經驗,加快由“簡單加工”向“高端智造”轉型的步伐。實踐中,紡織服裝、工程機械、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優勢行業企業要充分整合各自供應鏈優勢,優化全球產能布局,增強市場研究能力、市場適應能力、市場拓展能力,以高質量的暢銷新品擦亮金字招牌。此外,行業協會等非官方組織也要積極發揮作用,為企業提供海外市場信息,為企業開展跨文化管理等培訓,助力企業熟悉國際經貿法規,從容把握外貿節奏。
展望未來,雖然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甚至可能面臨風高浪急的考驗,但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有基礎有條件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有能力有辦法向新向上而行,長期向好發展的大勢不會改變。人們有理由相信,憑借著千千萬萬勤勞智慧的中國工程師、中國工匠,類似割草機器人的“爆款”必將越來越多。
(作者為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