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有為才能有位”,是職業教育不變的邏輯。中國的職業教育參與并見證了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新技術新工藝變革升級的全過程。百年職業教育,逐步形成以“技能報國”為核心的職教文化。進入新時代以來,職業教育要錨定國家戰略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發掘自身優勢,著力打造“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的職教模式,以“有為”贏得“有位”。
近年來,全國職業院校年均輸送技術人才超1000萬人,職業教育為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輸送了70%以上新增一線從業人員,技能人才待遇得到提升,職業教育的時代價值得到彰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機遇,職業教育更要在服務國家戰略實踐中,特別在解決“卡脖子”技術攻關、促進社會公平、重塑教育生態上發揮更大作用。
“大有可為”,是職業教育順應時代召喚的美好期許。2022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這種深層價值的重構,大大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地位。隨著政策支持、產業需求、社會觀念、文化賦能的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必將真正成為培養大國工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法律支持下,各地配套出臺“金融+財政+土地”組合激勵政策,教育部等三部門大力推動產教融合,做好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頂層設計與突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質是構建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生態系統,通過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相匹配,這是職業教育的方向。一方面,職業院校選派教師去企業學習最新工藝、最新技術,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邀請企業家進學校參與教材編寫、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這能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
“大有可為”,呼喚著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改革。隨著職責定位的轉變,職業教育由被動適應躍升為主動引領,這本質上是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層體現,是“制造強國”“技能社會”建設的時代召喚。傳統職業教育以“適應”市場需求為目標,培養與崗位直接對接的技能人才,而現代職業教育則成為產業升級的“引領者”,通過超前布局專業、創新培養模式,主動塑造未來勞動力市場。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要引領產業趨勢,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專業開設早于市場成熟期,形成“教育培養人才→人才帶動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通過“崗課賽證”融通培養,將國際認證標準融入課程體系,推動行業標準升級;通過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需求,構建“語言+技能+文化”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精準支撐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需求。
要進一步探索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盡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理論體系,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處理好職業院校與職業教育的關系,職業院校數量與質量的關系,職業院校作用與職業教育作用的關系。發揮職業教育特色,倡導“一校一品”,避免“千校一面”。
要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在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通過深化產教融合,使職業教育加速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依托技能助農長效機制,使職業教育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支撐的動力源;精準對接就業市場,使職業教育日益成為高質量就業的穩定錨。
要進一步推動思政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在著力提升青年學子職業技能、操作技能的同時,要加強“立德樹人”,加強大思政課程教育,做好職業倫理、工匠精神和價值導向教育,培養出“手中有技、心中有德、眼中有光”的勞動者,讓學生專業成才、精神成人、事業成功。
(作者:何華,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