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衣服上的補丁是黨員干部身上最常見的印記。一塊塊帶著歲月痕跡的破舊補丁,是革命先輩樸素生活的真實寫照。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樸素不是落后的代名詞,而是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底色。在全黨上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黨員干部須秉持儉樸生活的行動自覺,讓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新征程中持續煥發時代光芒。
補丁雖小,卻見黨性、見作風。一件縫縫補補的睡衣、一雙千層百納的布鞋,簡單樸素的著裝,守的是清貧,護的是共產黨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紅線;一勺清可見底的白粥、一碗清湯寡水的面條,粗茶淡飯的生活,苦的是心志,鑄的是共產黨人“只見公仆不見官”的作風豐碑。歲月流轉,本色不改;時代變遷,初心如磐。黨員干部當賡續革命先輩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從思想上繃緊“過緊日子”這根弦,把艱苦樸素作為砥礪初心的“磨刀石”,在名利誘惑前守住本心,在精神層面厚植信仰、涵養格局。牢固樹立尚儉戒奢的行為準則,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不講排場、不比闊氣,永葆共產黨人“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純粹本色。
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傳家寶”永遠不過時。從“一根燈芯”的井岡山歲月到“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建設時期,再到“光盤行動”“舊物循環”的今天……這種對艱苦樸素的堅守,不是刻意追求“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形式上的清苦作秀,而是要深刻領悟儉以養德的真諦,學習老一輩甘守物質清貧、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境界。黨員干部要遵守中央出臺的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這些硬舉措,以輕車簡從代替層層陪同,用電子政務替代文山會海,將“一張紙兩面用、一杯茶喝到底”化為肌肉記憶,摒棄鋪張浪費的奢靡之風。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簡約樸素的習慣,從節約一粒米、一度電等小事小節抓起,在社交中推崇“清茶一杯談工作、簡餐一碟話初心”的清清爽爽,以“于細微處見精神”的自律意識,爭當新時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踐行者、推動者和示范者。
一縫一補彰顯公仆本色,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傳家寶”永遠不褪色。焦裕祿靠著一床破被褥挺過了蘭考的數個寒夜,被褥上的補丁不是貧困的傷疤,而是焦裕祿與群眾共擔風雨的印記;楊善洲身穿一雙舊膠鞋走過了大涼山的漫山遍野,鞋子上的破洞并非清貧的窘迫,而是楊善洲身體力行丈量民情的見證。“人民至上”是共產黨人的情懷所在,更是使命所系。踏上新征程,黨員干部要進一步找準公仆定位,常思“補丁為何而縫、針腳為誰而繡”,不追求個人享受、不攀比物質待遇,一心一意當好“老百姓的官”,全心全意撲在為群眾謀福祉上。挑起“為民”的擔子,堅持真抓實干、埋頭苦干,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以干部個人的“緊日子”換來百姓生活的“好日子”,在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作者:章志、周璐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