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站在2025年的歷史坐標上回望,80年前那場偉大勝利的回響依然振聾發聵。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槍聲,到1945年勝利的歡呼,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贏得了抗擊外敵入侵的偉大勝利,淬煉出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這份穿越時空的精神遺產,在新時代正以鮮活的實踐續寫著薪火相傳的壯麗篇章。
精神孕育力量,理想帶來希望,信心勝似黃金。在這場敵強我弱的斗爭中,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關鍵在于堅持和弘揚了偉大民族精神,錘煉和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中國共產黨倡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起“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磅礴力量,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間的浴血周旋,回民支隊讓日偽軍聞風喪膽,這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最生動的注腳。趙一曼面對日軍嚴刑逼供,誓死捍衛黨的秘密,狼牙山五壯士打完最后一顆子彈,毅然跳崖,用生命詮釋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八路軍、新四軍開展的獨立自主敵后游擊戰爭,將武裝斗爭化作陷敵于汪洋大海的戰略智慧,地道戰、地雷戰等創舉,彰顯著中華兒女“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時刻,《論持久戰》以洞若觀火的戰略智慧,為迷茫中的國人撥開戰爭迷霧,錨定必勝航向,延安黃土地上,戰士與群眾揮汗如雨,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豪邁宣言打破封鎖困局,無一不展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抗戰精神不僅在抗日戰爭中展現了巨大的力量,在新時代的中國,也處處涌動著抗戰精神的時代回響。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數百萬駐村干部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必勝信念,讓近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在科技攻關前沿,科研團隊突破“卡脖子”技術,用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壟斷,延續著先輩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無數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在方艙醫院、重癥病房與病毒殊死搏斗,他們與抗戰時期的英雄一樣,在危機面前挺身而出,以生命守護生命,用行動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當抗戰的舊址、紀念館、博物館等紅色景點門前排起了長隊,當00后在彈幕里刷出“致敬先烈”,當海外留學生自發傳播抗戰歷史,我們看到精神的火種正在代際傳遞中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弘揚抗戰精神需要更深刻的時代擔當。青年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必須扛起的使命與責任。要做抗戰精神的堅定傳承者,深入學習和牢記抗戰歷史,從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信仰堅如磐石。要做抗戰精神的積極傳播者,利用新媒體平臺、短視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抗戰故事、傳播紅色聲音,讓抗戰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要做抗戰精神的忠實踐行者,在工作中,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勇于擔當、敢于作為,面對困難和挑戰,不退縮、不畏懼,以實際行動詮釋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歷史長河奔涌向前,精神火炬代代相傳。80年前,先輩們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80年后,新時代的奮斗者正以創新實干續寫榮光。讓我們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先烈的嶄新篇章。(作者:張璉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