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快”與“慢”、“一域”與“全局”、“加法”與“減法”等關系,統籌謀劃、科學布局,未來產業會更加生機勃發、加快茁壯成長
行走北京海淀區,我們看到了未來:機器人當起收銀員,獨自看店;CAR—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守護人體健康;通信衛星加速組網,天地一體化通信走入日常;氫能汽車批量開跑,實現零排放……未來已來,動能澎湃。當前,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新興技術快速產業化,未來產業進入加快形成期。如何搶抓機遇、把握主動?從海淀區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對三組關系的科學把握。
第一組,是對“快”與“慢”的兼顧。
當前,技術浪潮奔涌而來,未來產業每天都有新突破。同時,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原始創新更是周期長,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
這意味著,發展未來產業要“快”,看準了就抓緊干。早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到來之前,海淀就建設了多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此后又出臺人工智能專項政策、成立人工智能數據訓練基地,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算力、數據、融資等全方位支持。
同時,發展未來產業也急不得,要多下些“慢功夫”。藝妙神州,十年高投入零產出,久久為功終于實現突破,自主研發的腫瘤細胞治療藥物獲得中美臨床試驗批準;水木未來,依托政府基金支持攻關7年,研制出首臺國產化高端冷凍電鏡……實踐證明,好產品好技術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成的。只有長期投入和精心培育,才能“種”出自己的“創新雨林”。
快慢之道,是創新之道,亦是發展之道。
第二組,是對“一域”與“全局”的統籌。
作為擁有37所高校、9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2個新型研發機構的區域,海淀研發實力突出,發展未來產業具有天然優勢。然而,他們并未“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準定位:研發在海淀,制造在外地。
聚焦研發,可以充分放大比較優勢。通過設立新型研發機構等舉措,讓創新成果更快地走出實驗室、走上貨架,讓科研資源得以更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制造在外地,也是立足實際的理性選擇。與其他一些地區相比,海淀區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供給方面并不具備優勢。擯棄“巴掌地里辦工業”,有利于將更多資源投入研發,也有利于各地區聯動發展。例如,在北京市內部,形成了“南箭北星”的共贏格局,衛星研制在海淀區,火箭生產在經開區、豐臺區、大興區,各具特色、各展所長。
第三組,是對“加法”與“減法”的把握。
未來產業,往往由前沿技術驅動,而技術突破具有顯著的不確定性,時常會“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要想“開花結果”,怎么辦?
一手做“減法”。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在海淀區,政府部門從不試圖主導具體的科技創新項目和企業運營管理。“無事不擾、一次就好”,企業得以安心經營放心闖。
一手做“加法”。找場地、尋人才、問市場,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專精特新服務站,企業的各類訴求總能得到精準解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企業創新更有底氣。
有更加肥沃的“土壤”,有更加適宜的“氣候”,創新熱情將競相迸發,“撒下一顆種子、長出一片森林”。
投資未來,才能贏得未來。在“十五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未來產業將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把握好“快”與“慢”、“一域”與“全局”、“加法”與“減法”等關系,統籌謀劃、科學布局,未來產業會更加生機勃發、加快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