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勤儉節約絕非一時之計,而是關涉執政根基的永恒課題。黨員干部作為推動事業發展的“領頭雁”,應當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惕厲之心,扛起力行節儉的政治責任,在大風大浪考驗中堅定擦亮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
筑牢厲行節約的政治根基,把握艱苦奮斗的時代價值。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儉而敗于奢靡。節儉不僅關乎個人品德修養,更是關系黨的執政根基的重大政治命題。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關鍵時期,資源約束趨緊與發展任務艱巨的矛盾日益凸顯。“勤儉是我們的傳家寶,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黨員干部必須清醒認識到,節儉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內在要求,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是凝聚黨心民心的精神紐帶。唯有從永葆政治本色的高度認識節儉,才能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層面筑牢抵制奢靡之風的堅固堤壩。
完善厲行節約的制度體系,扎緊防治浪費的紀律籬笆。 作風建設既要靠思想自覺,更需制度保障。要健全公務支出全流程管控機制,細化會議、差旅、接待等標準規范,壓縮非必要行政開支。強化預算剛性約束和審計監督效能,讓每一分財政資金都在陽光下運行。重點整治"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腐敗",對違規公款消費零容忍。完善群眾監督舉報渠道,使鋪張浪費行為無處遁形。特別要警惕電子支付、網購等新型消費場景中的隱形浪費,以制度創新應對作風新變種。
引領厲行節約的社會風尚,滋養崇儉抑奢的文化沃土。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作風養成重在化風成俗。黨員干部要帶頭踐行簡約適度生活方式,在辦公用品循環利用、節水節電等細節處見精神。主動傳播"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倫理,破除"面子消費""排場文化"的思想積弊。善于將節儉教育融入組織生活,通過主題黨日、案例警示等形式強化思想浸潤。更要以"三嚴三實"標準要求自身,用清廉自守的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帶動全社會形成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