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將來臨,這本應是青春舒展、為未來蓄力的黃金時段,卻有少數青少年深陷網絡沉迷的泥潭。最高人民法院5月30日發布《守護未來:未成年人審判工作護航成長(1978-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系統梳理了人民法院1978-2024年未成年人審判工作實踐。《報告》顯示,未成年人遭受網絡不良信息侵蝕問題突出。面對這一現象,若簡單歸咎于“孩子自控力不足”,實則是對問題本質的回避。抵御網絡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的侵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暫時脫離學業重壓的青少年,內心的情感需求與時間規劃出現短暫空白,這本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過渡。個別互聯網平臺敏銳捕捉到這一“窗口期”,短視頻里循環播放的獵奇內容、游戲界面彈出的即時獎勵機制,以及傳播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欺凌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的情形,如同精心設計的“數字陷阱”,對青少年健康成長造成威脅。有調查顯示,55.2%的青少年日均上網不超過1小時,約13.6%的青少年日均上網超過3小時,過度使用問題不容忽視。當青少年在虛擬世界中遨游,大量時間在碎片化娛樂中悄然流逝,不僅影響身心健康,更可能耽誤個人成長。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網絡空間作為青少年重要的“第二課堂”,更應成為價值觀培育的前沿陣地。互聯網企業作為內容生態的構建者,絕不能將商業利益凌駕于社會責任之上。平臺需從算法底層入手,建立青少年專屬推薦模型,減少娛樂化、低價值內容的推送權重,增加科普知識、文化藝術等優質內容供給。同時,嚴格落實青少年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強化身份驗證,杜絕“形同虛設”的模式漏洞。企業還應主動開發寓教于樂的網絡產品,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網絡。
家庭同樣是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鍵防線。家長應抓住假期這個親子溝通的契機,與孩子共同制定假期計劃,將戶外運動、社會實踐、閱讀學習等活動納入日程。當發現網絡沉迷苗頭時,避免簡單粗暴的限制,而是通過耐心溝通,幫助孩子認識網絡使用的利弊,培養自我管理能力。畢竟,家庭的情感陪伴與正確引導,才是抵御網絡沉迷最有效的“疫苗”。
防止青少年網絡沉迷也離不開學校教育和社會各界的參與。學校可利用假期資源,組織夏令營、職業體驗等實踐活動,拓寬學生視野;相關監管部門需加大網絡環境整治力度,嚴懲違規推送不良內容的行為;社會組織也應積極參與,通過網絡素養課程、公益講座等形式,提升青少年的媒介認知能力。只有各方協同發力,才能構建起全方位的保護網絡。
暑假,是青少年人生的重要驛站。莫讓互聯網吞噬這段寶貴時光,唯有明確責任、凝聚合力,才能為青少年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讓他們在數字時代健康成長、向陽而生。
(作者: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朱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賈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