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第一一四中學彭潤、廣州市第十八中學郭嘉輝、廣州市鐵一中學張燕霞、林素君,白云區黃石學校羅玉彩、廣州市第二中學王瓊等初中思政骨干教師團隊歷經8年探索,構建“雙鏈四階”思辨育人模式,形成兼具理論創新性與實踐操作性的區域教學范式。該成果榮獲市級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其“思維—價值—行動”協同育人機制,為新時代思政課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提供了“廣州方案”。
雙軌架構:“雙鏈四階”模式的理論突破與模型建構
(一)問題診斷:傳統思政教學的三重割裂
通過對8所實驗校的實證調研發現,傳統思政課堂存在結構性矛盾:76%的課堂以知識點單向灌輸為主,68%的教師將思辨等同于解題訓練,導致學生“能背規范卻難辨是非”。具體表現為:思維訓練與價值引領割裂為獨立模塊,真實問題情境創設不足,靜態評價方式難以追蹤素養發展軌跡,教師經驗型思維制約教學創新。這種“知行分離”現象,本質上是未建立“情境感知—思維訓練—行動驗證”的育人閉環。
(二)雙鏈協同:理性認知與價值發展的立體框架
基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團隊創新構建“雙鏈協同”育人框架。
理性認知鏈。融合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與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搭建“記憶—分析—創造”三階思維培養路徑。在“網絡暴力案例辯論會”中,學生通過事實核查(記憶)、邏輯推理(分析)、價值判斷(創造),實現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跨越。
價值發展鏈。吸納中國傳統德育思想和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形成“規則服從—倫理決策—責任擔當”的內化流程。八年級“法治教育”單元中,學生起草《校園周邊交通管理條例》,將法律知識轉化為“制度參與”的具體行動,完成從“規則認知”到“責任擔當”的價值躍升。
(三)四階閉環:情境驅動的教學流程革新
借鑒建構主義理論,設計“情境主題統整—任務議題驅動—價值引領深化—實踐成果轉化”的四階教學流程。
情境主題統整。以真實性情境建立認知錨點,如鄉村振興主題中引入當地文化沖突案例。
任務議題驅動。通過層次性任務激發深度思考,設計“經濟/社會/文化” 多維度辯論議題。
價值引領深化。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價值判斷,澄清“文化自信” 的時代內涵。
實踐成果轉化。推動思辨成果應用,學生策劃“鄉村文化節”方案并落地實施。
實踐淬煉:從單課實驗到區域推廣的三輪迭代
(一)單課破局:基礎模型的可行性驗證(2019年)
以七年級《網絡生活新空間》為切入點,設計“網絡暴力案例辯論會”,首次嘗試“情境創設—知識回應—問題思辨—實踐應用”流程。學生辯論后撰寫《文明上網倡議書》,實現“規則認知→行為自覺”的初步轉化。針對教師“重形式輕實效”問題,提出議題設計“真實性、沖突性、適切性”三原則,開發“思維成長檔案袋”(知識30%+思維40%+人格30%),量化過程性評價。
(二)單元拓展:城鄉差異下的精準調適(2020年)
在八年級“法治教育”單元開展差異化實踐:城區學校利用智慧課堂分析交通糾紛數據,城郊學校開展“校園周邊交通問題微調研”,城鄉學生共同完成“模擬立法”項目。這種“智慧課堂+實地調研”的雙鏈混融模式,使實驗班思辨能力優秀率從18%提升至45%,并建立城鄉教研共同體。
(三)主題定型:跨學科整合的范式成熟(2021年)
以“鄉村振興文化沖突”為主題,將模式升級為“情境主題統整—任務議題驅動—價值引領深化—實踐成果轉化”。學生從多學科視角辯論鄉村發展議題,策劃的“鄉村文化節”方案成為核心價值觀實踐載體。此階段形成24個經典議題、SOLO評價工具及“城市—區域—學校”三級教研網絡,標志模式具備可復制性。
支撐體系:評價、師資與資源的三維保障
(一)動態評價:可視化追蹤思辨成長軌跡
團隊研制《思辨能力發展評價表》(邏輯性、深刻性等5維度)與《價值內化觀察表》(認同穩定性、行為一致性等4指標),通過“雙鏈發展雷達圖”實現思維與價值發展的動態可視化。三維評價機制(課堂即時評價+階段性成長檔案+終結性情境測評)貫穿教學全流程,使學生復雜情境判斷準確率提升28%。
(二)師資培育:分層培養激活專業成長
構建“基礎層—進階層—引領層”三級培訓體系。基礎層通過“雙鏈四階”工作坊掌握核心操作;進階層“臨床診斷式教研”通過課例切片分析提升實踐能力;引領層培養20名種子教師組建跨校教研聯盟。培訓后教師議題設計優質率從35%提升至79%,2節課例入選部級精品課,3節獲省級一等獎。
(三)資源共享:從本土經驗到區域輻射
將模式納入校級教研常規,通過“城鄉結對”“主題教研月”覆蓋多所學校,出版專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批判性思維教學》。在省內外推廣中,開展聯合教研28場,生成本土化課例15個,培訓教師5000余人次,形成“理論—工具—課例—師資”的完整推廣體系。
實踐成效:看得見思政課“生長力量”
(一)學生素養: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辨”
歷經八年實踐,學生高階思辨能力優秀率平均提升30%,校園思辨活動參與率從21%躍升至80%。在“校園立法”項目中,85%學生掌握政策分析方法,推動5項校園管理方案落地;志愿服務參與率從32%提高至68%,實現“知”“行” 有機統一。
(二)教師:從“課程執行者”到“創新引領者”
教師團隊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篇,出版專著1部。城鄉教研共同體輻射貴州等地,多名教師獲“市名教師”等榮譽,形成“議題設計—價值引導—實踐指導”的一體化教學能力。
(三)社會影響:從“區域探索”到“范式輸出”
成果獲市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區教學成果二等獎,通過“云端教研+課例共享”模式開展市級講座12場,培訓教師超5000人次,被評價為“思政課改革的鮮活樣本”,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可操作的“廣州方案”。
未來展望:智能賦能與學段貫通的深化路徑
面向未來,團隊將聚焦四大方向持續創新:開發“課堂思辨行為觀察系統”,運用AI技術實時分析思維動態;聯合大中小學構建“貫通式培養共同體”,設計“科技與生活—科技與法律—科技與社會”跨學段議題鏈;完善“思維—價值—行動”三維動態評價體系;優化“線上資源庫+線下工作坊”城鄉幫扶機制,推動思辨育人模式向更深層次發展。
廣州初中思政團隊的八年實踐證明:唯有扎根教學實踐,才能構建兼具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的思辨育人體系。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功能,將價值引領融入思維訓練,才能更好地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廣州鐵一中學 林素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