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短視頻發展現狀與出海熱點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周星;副主任、研究員 任晟姝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短視頻已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也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傳播形式。短劇和微短劇通常通過鮮明的鏡頭和故事,讓人們容易理解和接受,跨越國境的滿足也更容易實現。近年來,我國短視頻特別是短劇與微短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快速的傳播速度,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還開始規模化地進軍海外市場。
藝術作品在出海過程中會面臨市場觀念、文化背景、傳輸路徑以及接受壁壘等多方面的挑戰。出海并非僅僅瞄準對方市場就能成功,有時還需依靠作品自身的魅力、水準以及適應他國文化的能力。此外,出海過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性,又要探究如何適應他國文化,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因此,面對意識形態差異以及東西方文化差異等挑戰,我國短劇以及微短劇需要不斷強化“三感”,即緊貼網絡受眾碎片化認知習慣(適應網感)、打破陳規創造新鮮戲劇沖突(升級劇感)、設計呼應時代心理需求的本土化劇情(巧設心感)。平臺方應建立分層審核機制,推動題材類型差異化布局,以創新模式實現文化輸出與商業價值的雙重突破。(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周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原院長、二級教授、博導,北京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級重點教學實驗示范中心“傳媒與藝術實驗中心”主任,北師大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主任。
任晟姝,北京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秘書長、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以計算思維塑造計算時代的安全防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董青嶺
置身人工智能時代,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已成為塑造新型競爭優勢、維護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人工智能工具正日益成為安全治理與政治決策的關鍵技術支點。通過對社交媒體、地理信息、傳感器數據及開源情報的深度整合與即時分析,人工智能系統不僅能夠實現對突發事件的快速感知、精準定位與動態追蹤,還能夠自動生成事件報告與危機預警,大幅提升應急響應與態勢評估的時效性與準確性。這使得安全研究者與政治決策者得以在事態臨界點到來之前精準掌握潛在的沖突爆發點,進而部署前置性的政治溝通、風險化解與預防性外交戰略。
作為數據、算法與算力的綜合運用,人工智能驅動的安全戰略較傳統安全戰略具有突出的即時信息捕捉、遠程監控和深度挖掘能力。算法之下,沖突全貌乃至沖突的每一個細節都一覽無余,有助于決策者在復雜危險的環境中精確識別沖突的類型及其特征,進而生成高效且具備較高可行性的危機管控行動和人道救援方案。總體而言,在對外溝通交往、國家安全維護和沖突預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場景時代已經來臨,世界各國正在競相推進基于人工智能驅動的安全理論創新與實踐模式布局。(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董青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導,國家安全計算實驗室(CLNS)主任、首都經濟安全態勢感知與風險控制創新中心主任。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經濟與政治》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復雜社會的政治分析》《復合建構主義:進化沖突與進化合作》等。
走好新時代革命老區鄉村振興之路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曹銀忠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頻繁深入阜平、西柏坡、古田、延安、井岡山等革命老區考察調研,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供了思想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推進老區鄉村振興要堅持人民至上。老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發展觀,不斷實現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尊重老區人民的歷史首創精神,讓老區人民的聰明才智、磅礴力量盡情涌流;讓老區人民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平等享有發展機會、平等享受發展成果。
推進老區鄉村振興要傳承紅色文化。在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中全面啟動紅色火種內生動力引擎,打造“紅三角”內源式發展新模式。在加大保護修繕力度的前提下,應當深入挖掘、全面激活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以其為核心開拓與發展紅色系列產業,打響“紅色旅游牌”,在拓展與延伸紅色產業鏈中形成圍繞紅色資源開發的配套產業集群。
推進老區鄉村振興要堅持綠色發展。要結合自然條件和資源分布,科學謀劃、合理規劃、長遠計劃,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打通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轉換渠道,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優化,因地制宜建設綠色公園、發展綠色能源、壯大綠色產業,進而實現生態“蛻變”、發展“蝶變”。(選自《國家治理》2024年第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曹銀忠,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大學生群體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出版個人專著《大學生網民群體研究》。
人民論壇網評 | 在基層廣闊天地“蹲苗”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干部成長成才,曾明確指出“干部成長無捷徑可走,經風雨、見世面才能壯筋骨、長才干。”當前,“95后”“00后”青年干部如初升的朝陽,帶著蓬勃的朝氣和無限的潛力奔赴基層重要崗位。
基層是干部成長的“練兵場”,是磨礪意志、積累經驗的絕佳之地。在這里,他們能接觸到最真實的民生百態,從處理鄰里糾紛的瑣碎小事,到推動鄉村振興的宏大工程,每一件具體事務都是對青年干部的重要考驗。然而,僅有經歷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那么再多的經歷也只是一場空洞的“旅程”。
“歷練”才是基層經歷的核心要義。青年干部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迎難而上,不退縮、不逃避。當面臨棘手的問題難題,不是抱怨推脫,而是深入剖析問題根源,多方尋求解決方案;當遭遇群眾的誤解或指責,不是心生委屈、消極怠工,而是耐心溝通,以真誠和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在這樣的歷練中,青年干部的意志才會更加堅韌,就像鋼鐵在烈火中淬煉,方能鑄就鋒芒。
在基層的廣闊天地里,青年干部不能只滿足于在基層的經歷累積,而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歷練之中。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迎接每一個挑戰,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每一個困難,以虛心好學的精神汲取每一份知識。在基層的“墩苗”過程中,真正實現自我成長和價值提升,用青春的汗水澆灌強國之花,以實干的擔當筑牢復興之基。(作者:文一,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網評 | 以拼搏奮斗擦亮青春底色
8月7日,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世運會不僅是運動員展示風采的競技舞臺,更是“拼搏奮斗”精神的集中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年輕干部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唯有以拼搏精神砥礪前行,才能在青春的賽道上跑出最好成績,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回溯中國體育發展史,拼搏精神始終是鐫刻在民族血脈中的基因密碼。從蘇炳添以“亞洲飛人”之姿挺進奧運百米決賽,到全紅嬋“水花消失術”的驚艷世界,一代代體育健兒用“更快、更高、更強”的拼搏精神,將無數“不可能”變為現實。這種永不言棄的拼搏之姿,正是撐起中華民族精神脊梁的重要支柱。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年輕干部更需喚醒血脈中的拼搏基因,以體育健兒為鏡,破除“舒適圈”的桎梏,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跑出青春風采。
拼搏的核心在于永不言棄、超越自我。年輕干部必須始終保持“拼”的勁頭、“闖”的魄力,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奮發有為的工作作風,在矛盾風險面前挺起脊梁、迎難而上,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錘煉意志、增長才干。時刻秉持“工匠精神”,用“干就干最好、爭就爭一流”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在細節處見真章,在質量上求突破,用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升工作質效。敢于直面問題挑戰,善于破解發展難題,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以啃硬骨頭的韌勁突破瓶頸,推動黨的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作者:李亞龍,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