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深藍,機遇與挑戰交織。伴隨全球對深遠海資源開發、藍色低碳轉型、智慧海洋治理需求的空前高漲,海洋正成為大國戰略競合的新焦點。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突破10.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7.8%,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高0.9個百分點,已躍升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1]與此同時,核心技術制約、產業結構不合理、復合型人才短缺、國際規則博弈加劇等挑戰,亦日益凸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非單一領域突破可成,而是一項涉及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養、制度保障、全球協作的復雜系統工程,亟需多領域、多維度協同聚力,形成發展新動能和競爭新優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奮力開創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洞察全球趨勢,錨定發展坐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更加顯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也明顯上升。”[2]海洋經濟的未來圖景,由多重趨勢深刻塑造。
深藍拓展加速,勘探開發重心加速向深遠海、極地等戰略新疆域轉移,對耐高壓、抗極端環境的裝備與技術提出極限要求。綠色轉型迫切,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推動藍碳增匯、實現航運脫碳,成為全球共識與剛性需求。智慧革命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深度融入海洋觀測、資源管理、航運物流、生態保護等全鏈條,驅動產業智能化、高端化躍遷。治理規則重構,深海采礦、生物遺傳資源惠益分享、公海保護等新興領域國際規則博弈激烈,掌握規則制定權攸關國家核心利益。安全維度凸顯,海上通道安全、海洋生態安全、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挑戰上升,對海洋綜合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破解系統難題,構建發展支柱
2025年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作出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等部署安排。開創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需要從以下方面協同發力。
強化科技硬實力,突破深藍“卡點”。聚焦前沿與基礎,集中力量攻克深海探測裝備核心部件、綠色船舶動力系統、海洋生物醫藥關鍵靶點、智慧海洋系統底層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設立國家級重大專項,強化“從0到1”的基礎研究,布局量子傳感、合成生物等前沿技術在海洋的應用。構建協同創新網絡,整合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行業領軍企業力量,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深海模擬艙、海洋綜合試驗場,建立開放共享機制,加速技術迭代與工程化驗證。推動“四極”研發范式,鼓勵面向極宏觀(全球海洋系統)、極微觀(分子/基因層面)、極端環境(深海/極地)、極交叉(多學科深度融合)的顛覆性創新探索。
驅動產業高端化,鍛造高效“引擎”。推動傳統產業智慧綠色升級,運用數字技術賦能港口物流、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提升效率與可持續性;嚴控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壯大新興產業集群,全力發展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潮流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高端海工裝備、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深海采礦、藍碳經濟等未來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實施海域、海岸線精細化管理,探索海域立體分層確權使用,完善低效用海退出機制,保障優質項目空間;促進沿海地區產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集群共生。
創新制度供給,優化協同“生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強化國家級海洋事務議事協調機構的權威,統籌涉海規劃、政策、資源與行動,破解“九龍治海”問題;推動建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綜合治理體系。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海洋基本法立法進程,系統性修訂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島保護法等配套法規,為新興海洋活動,如深海采礦、海洋數據開發利用、藍碳交易提供法治保障。創新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加大財政對海洋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發展藍色金融,設立海洋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海洋科技創新與綠色產業;探索建立海洋生態補償、藍碳交易等市場化機制。
重塑人才生態,構筑新型“高地”。完善教育培養體系,打破學科壁壘,在涉海高校大力推動“海洋+”交叉學科建設;強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將國家重大工程、前沿科技、產業實際問題引入教學與科研實踐。暢通人才發展通道,建立“旋轉門”機制,促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間人才流動,完善海洋領域“高精尖缺”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大力培育既懂科技,又懂產業,兼具國際視野的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和復合型管理人才。
深化全球協作,拓展共贏“空間”。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深度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國際海底管理局、區域漁業組織等多邊機制,主動貢獻中國智慧與方案,在深海采礦規則、公海保護區設立、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等議題上增強話語權和規則塑造力。推進藍色伙伴關系,圍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與共建國家在海洋科技研發、生態保護、防災減災、藍色經濟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我國優勢技術、標準、裝備“走出去”,分享發展經驗。促進國際科技交流,鼓勵科學家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共建聯合實驗室,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有效推進落地,凝聚發展合力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3]將系統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關鍵在于凝聚各方力量,協同推進。其一,強化頂層設計與戰略引領。將海洋強國戰略深度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各階段目標、重點任務與責任主體,制定并滾動更新國家海洋科技創新規劃、海洋產業發展規劃。其二,加強央地協同與區域聯動。中央政府加強宏觀指導、政策供給和跨區域協調。沿海省市發揮主體作用,結合自身稟賦制定差異化發展路徑,探索區域協同新模式,共建海洋經濟圈、創新走廊,建立有效的央地信息共享、項目協同、考核激勵機制。其三,激勵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特別是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技術攻關、模式創新中的作用,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和人才培養主陣地功能,鼓勵社會組織、公眾積極參與海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其四,營造崇尚海洋文化氛圍。加強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弘揚航海精神、海洋科學精神,提升全民海洋素養,形成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社會共識。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把握全球海洋發展新趨勢,直面系統性復雜性挑戰,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產業升級為路徑,以制度創新為保障,以人才高地為支撐,以全球協作為視野,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推進合力,有效打通關鍵脈絡,系統打造海洋科技創新與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為自身永續發展開拓廣闊深藍空間,為全球海洋的和平、可持續繁榮貢獻關鍵力量,在人類經略海洋的壯闊征程中,鑄就一座輝映未來的東方燈塔。
【本文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海洋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注釋略
責編:董惠敏/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