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多部門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涉及財政收支、固定資產投資、稅收等方面。一份份“量”“質”雙升亮眼成績單凸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新動能。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交匯點,我們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接續奮斗,才能讓美好藍圖變為生動現實。
奮斗的足跡,映照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步伐。從“十四五”到“十五五”,不是簡單的時間遞進,而是目標的延續與升級。“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幾個臺階,2025年預計可達140萬億元左右。這份成績單背后,是無數行業、無數人的埋頭實干。河北雄安新區從“一張白紙”到“未來之城”,地上千年秀林綠意盎然,地下“集體宿舍”保障民生,云端“城市大腦”高效運轉,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的縮影;洛軸集團聚焦“高精尖”,高端軸承產值占比達七成,產品“上天入海”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彰顯了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韌性。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在一個個具體項目、一個個產業突破中積累起來的現實,每一步奮斗都在為最終目標筑牢根基。
接續奮斗,要錨定高質量發展這一引擎。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十五五”期間更需在“質”的提升上持續發力。“十四五”期間,新質生產力已成為關鍵突破口,“手撕鋼”不斷刷新鋼材薄度的世界紀錄、CR450動車組領跑全球、中國汽車產銷總量連續16年全球第一……這些創新成果的取得,是“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必然結果。“十五五”期間,要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既要持續攻堅“卡脖子”技術,實現高端制造的自主可控,也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既要擴大內需激活國內大市場,釋放消費潛力,也要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拓展開放空間,讓國際合作項目成為互利共贏的堅實紐帶。
接續奮斗,要筑牢改革與民生兩大支撐。改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浙江義烏通過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改革,讓“世界超市”聯通全球;上海彭浦新村街道舊改收官,讓“老破小”變身現代社區……改革要奔著問題去,民生要圍著群眾轉。既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清理妨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壁壘,也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民生保障要從“有”向“優”升級,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等領域持續發力,把政策紅利精準送到群眾心坎上,凝聚起全社會共同奮斗的強大合力。
接續奮斗,要把握“穩”與“進”的辯證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在穩住基本盤的同時主動求進。面對外部環境變化等挑戰,我國通過一攬子增量政策穩住經濟大盤,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證明“穩”是前提;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2021年至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4%,體現“進”是方向。要繼續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糧食、能源安全底線,確保糧食和能源兩個“飯碗”端得更牢;要在區域協調發展上持續發力,讓長三角的創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優勢、中西部的資源潛力充分釋放,形成“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格局。唯有做到以穩保進、以進固穩,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巨輪行穩致遠。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從“十四五”的堅實奠基到“十五五”的接續發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奮斗的汗水。只要我們始終錨定目標、久久為功,定能讓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一步步變為現實,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書寫更多精彩篇章。(王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