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回族自治州: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6,人均GDP排名第4。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得益于該州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均相對靠前(分別位列第5、第6、第2)。為此,對于昌吉州,接下來如何進一步保持目前的發展態勢,并有所改革創新、提質增效和深化轉型升級,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7,人均GDP排名第13。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州勞動生產率排名靠前(位列第3)。比較分析結果還顯示,該州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居中(位列第7),且知識存量排名相對靠后(位列第12)。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州知識存量偏低,主要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較低有關。為此,對于克孜勒蘇州,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喀什地區: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8,人均GDP排名第12。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地區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前(位列第4)。但是,比較分析結果還顯示,該地區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第11、第12)。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地區知識存量偏低,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均較低有關;該地區勞動生產率偏低,與工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喀什地區,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不斷探索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經濟轉型路徑,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塔城地區: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9,人均GDP排名第7。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地區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均相對靠后(分別位列第9、第8、第8)。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地區知識存量偏低,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均較低有關;該地區勞動生產率偏低,與工業勞動生產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塔城地區,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斷探索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經濟轉型路徑,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阿勒泰地區: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10,人均GDP排名第8。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地區勞動生產率排名靠前(位列第4),但知識存量、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8、第12)。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地區知識存量偏低,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居中、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較低有關。為此,對于阿勒泰地區,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阿克蘇地區: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11,人均GDP排名第11。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地區勞動生產率排名居中(位列第7),知識存量、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后(分別位列13、第9)。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和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地區知識存量排名靠后,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居中有關;該地區勞動生產率居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居中有關。為此,對于阿克蘇地區,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以及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伊犁州直屬地區: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12,人均GDP排名第10。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州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10、第13、第10)。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州知識存量偏低,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較低有關;該州勞動生產率偏低,與工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伊犁州,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不斷探索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經濟轉型路徑,以及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吐魯番市: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13,人均GDP排名第9。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知識存量排名靠前(位列第6),但該市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第10、第14)。通過進一步分析勞動生產率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勞動生產率偏低,與工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吐魯番市,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不斷探索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經濟轉型路徑,以及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和田地區: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州市中排名第14,人均GDP排名第14,屬于經濟轉型能力與人均GDP排名雙低的典型地區。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地區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前(位列第3),但該地區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排名均靠后(均位列第14)。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地區知識存量偏低,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均較低有關;該地區勞動生產率偏低,與工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和田地區,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不斷探索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經濟轉型路徑,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可能產生的誤差及后續可開展的研究說明
數據可得性帶來的限制。在五個二級指標的指標數據選取方面,主要以數據的可獲取性為導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標數據對于指標的準確反映水平,因此測評得到的結果與各地州市的實際情況存在略微偏差在所難免。例如,在衡量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上,考慮到數據可得性,本測評選擇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等人口普查資料中的各受教育階段人口數量等作為基礎數據,與2015年各地州市的實際情況難免存在差異。
各地州市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測評結果可能與人們對新疆14地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直觀印象存在略微的偏差,不乏一些經濟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相對靠前的地州市,在測評結果中排名相對靠后。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各地州市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造成的。不同的省份處于經濟轉型實現期、經濟轉型深化期、經濟增長提速期這三個階段,而依據我們此前測評中開展的回歸分析,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各地州市的經濟發展結果,將可能是地州市經濟轉型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均生產總值的不斷提高,呈現出逐步上升的過程。然而應該指出的是,這更多是一個整體性、歸納性的分析結果,其中仍可能存在部分省市區、部分地州市尚未跨越U型曲線拐點的情況。這也進一步說明,對于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州市,相互之間在經濟轉型能力方面可能并不完全具有絕對的可比性。當然,這也有待于更為完善的時間序列數據來擬合和證實。
更為深入的實地調研有助于對測評結果進行補充和修正。除了數據的可得性會給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指標數據的選擇帶來限制之外,現實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各地州市,有其自身不同的發展特色、發展重點和難點,因此評價經濟轉型能力的指標體系應盡量避免千篇一律,同時提升經濟轉型能力的路徑也應當多元多樣。在本次測評的基礎上,若能就相關問題在14地州市廣泛開展實地調研,不僅有利于準確把握14地州市所處的實際發展階段,而且有助于根據各地州市的發展重點,設計出符合不同地州市實際情況的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進而對測評的結果進行修正和補充。
如若可以獲取更為詳實的14地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數據,將能夠在構建經濟轉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各地州市實際的經濟轉型的具體路徑,并且從實證的層面更深一步探索究竟還有哪些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因素,會促進或限制對新疆14地州市經濟轉型能力的提升。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王禮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