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中G20的戰略使命與中國角色擔當
黃茂興 葉琪
編者按:7月7—8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將在德國漢堡舉行,峰會主題為“塑造聯動世界”。在今天的復雜國際局勢和全球治理需求下,應當如何認識G20機制的重要性,該機制面臨哪些挑戰與不足?未來發展中,G20機制應如何提升擔當能力,中國在其中該如何定位并發揮更大作用?本版特組織兩篇智庫研究報告,對此進行分析研判。
二十國集團(G20)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平等對話、溝通協調的重要平臺。隨著越來越多的安全和社會性議題加入,G20已經不僅是經濟事務協調的平臺,更呈現出全球綜合性治理平臺的特征。2016年G20杭州峰會可被視為G20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轉折點,G20實現了兩大轉型: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從側重短期政策向短中長期政策并重轉型。即將舉行的G20漢堡峰會將圍繞確保經濟穩定性、改善可持續性、負責任地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由此可見,G20漢堡峰會將延續杭州峰會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發展使命和戰略要求,必將在全球治理和構建公平國際秩序中擔當結構性改革先行者和全球經濟秩序穩定者的角色。
G20:擔當全球治理責任和構建公平國際秩序的重要平臺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時,G20臨危受命,從財長會議升格為領導人峰會,逐漸形成了全球治理的重要機制,在維持全球金融、經濟穩定,促進世界主要經濟體互利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關責任與公平的議題一直都在G20的討論范圍之內。特別是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中國提出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第一次將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圍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系統性行動計劃,推動國際秩序朝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有利于減少全球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現象,使各國人民更加公平地享受全球經濟增長的成果。
G20已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經濟體,其成員國經濟總量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只要這些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穩定增長,世界經濟就不會出現重大危機;只要這些主要經濟體加強合作,全球合作就能順利推進。G20在應對危機中的搶眼表現不僅強化了G20的重要地位,更凸顯了G20在積極謀求從危機處理向中長期治理轉變,從短期政策向長期機制轉變,從政策調整向結構性改革轉變等一系列重大全球責任。同時,G20的議題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把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貧困等社會性問題都納入其中。G20已不僅是全球經濟治理平臺,更是全球綜合性事務治理平臺、國際公平秩序構建平臺。
G20的外部挑戰與內在困境
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依然嚴峻,全球治理體系距離公平、合理、高效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G20在全球治理中仍面臨著諸多外部挑戰和內在困境。
——外部挑戰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挑戰G20全球治理的威信。由于刺激性政策作用衰退,結構性改革的效應短期無法顯現,再加上英國脫歐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歐洲難民危機等地緣政治沖突等,全球經濟復蘇面臨著巨大挑戰。G20全球治理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恢復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如果這一基本目標無法實現,會對G20多年來建立的全球信任產生沖擊。
逆全球化思潮挑戰G20全球治理理念。國際上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割斷了多年來形成的全球利益網,有些國家將后退到孤立狀態,這與G20所倡導的國家間的合作與聯動背道而馳。
結構性改革的艱難復雜挑戰G20全球治理的意志。全球經濟陷入低速增長的泥潭,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的結構性失衡,如供需結構、產業結構、貿易結構、要素結構等諸多方面結構不匹配,單方面的政策刺激只能暫時緩和結構性矛盾,但無法消除矛盾。這將會困擾全球經濟發展,考驗G20全球治理的意志。
大范圍的領導人更迭挑戰G20全球治理的行動。參加第一屆G20華盛頓峰會的領導人如今在位者已為數不多,而多個G20成員國的領導人又面臨新一輪選舉,新一代領導人面臨的問題不同、需求各異,勢必影響G20合作機制的政治基礎和合作意愿,也會影響G20全球治理行動的時間表、穩定性和持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