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堅守初心使命,發揮自身優勢,帶領大家繼續探索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推動學科交叉與前沿創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
——2024年6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回信
【鏡頭】
日前,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校友呂凱風的論文在深度學習領域國際頂級會議上獲得2025年“杰出論文獎”,而且他即將返校任教。說起這個消息,姚期智十分欣慰:“一定要有人從事‘從0到1’的創新,做有不確定性、但價值很高的工作。”
這些年,我國在許多科技領域逐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讓人無比自豪!然而,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方面,我們仍需努力。那么,什么是原始創新?
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從神經網絡以及強化學習等核心概念,到預測蛋白質結構的AlphaFold2,這些成就無疑是“從0到1”。而在我國,DeepSeek以獨到的眼光透視問題,打破常規,不也正符合“從0到1”原始創新的定義嗎?
培養“從0到1”原始創新人才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目前,我國不斷厚植創新人才培養的肥沃土壤,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日趨成熟。我們欣喜地看到,DeepSeek團隊中一些研發人員就是在國內完成高等教育的;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國內培養的人才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毋庸置疑,中國人具有“從0到1”的創新能力,也正在形成培養“從0到1”創新人才的體系。
眼下,如何持續優化科研環境,能讓這些人才做出“從0到1”的創新?我想,一些“小而精”的研究單位能發揮獨到的作用。這些機構有目光超凡的領軍人才,又有較強的自主性,可以讓科研人員放手去做、大膽試錯。在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今天,我們應該著力建設一批這樣“小而精”的研究單位。
在清華大學,“姚班”已設立20年,致力于開展一流本科生教育;交叉信息研究院成立10多年,聚集、培養了許多優秀青年教師,這些都秉承了建設“小而精”研究機構的理念。多位“姚班”校友學成后在國內高校任教,形成了“人才培養—創新—反哺人才培養”的循環。現在,通過建設上海期智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機構,我們希望能夠再次復制成功經驗,讓原始創新的種子持續開花結果。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本報記者吳月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