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包頭市委講師團人才引進引發關注。細心網友發現,在2025年1月開展的包頭市委講師團招聘中,三名曾于2023年入圍的面試者,再度“巧合”登榜,疑似為“蘿卜崗”。8月9日,包頭市聯合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經查,講師團人才引進中存在因人設崗、監督工作落實不到位、議事決策程序不規范等問題。依據調查結果,認定2025年講師團人才引進招考結果無效,依規依紀對講師團主要負責人予以免職處理,并給予黨內嚴重警告、降級處分;同時,對人才引進相關負責人給予誡勉處理。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這一重要論述,充分說明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回望百余年黨史,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公平競爭”這一人才選拔基石,推動人才選拔不斷向能力本位、科學評價發展。然而,有的地方和單位在政策落實中跑偏走樣,將引才通道悄然變成“量身定制”,將引才程序變為“蘿卜招聘”,表面看是用條件的剪刀裁出“合身衣裳”,實則剪斷了社會公平的底線。
“量身定制”的病灶何在?究其根源,在于權力的任性、監督的缺位,從而將公共資源異化成“特定群體”的發展捷徑。制度缺位則漏洞生,監督乏力則私欲漲。破解人才引進“量身定制”困局,須以制度鐵籠鎖住任性的權力。
在源頭設計上,需要完善人才引進全鏈條監督機制,建立崗位需求科學論證制度,引進專業機構參與崗位說明書編制,嚴格審查限定性條件的必要性,堅決杜絕“因人畫像”。
在過程管控中,需最大限度減少身份信息干擾,讓評委聚焦專業素養與實績貢獻真評實選,讓“關系分”“人情分”無處遁形。要加強關鍵環節管理,確保動議提名、考察考核等流程,“每一步都可追溯、每一環都有印證”。
在監督維度上,既需督促招聘單位落實招聘方案集體研究、過程全程紀實、結果及時公示等要求,也要加強群眾監督,通過公開答辯、社會公示等形式,讓選才過程經得起“鏡頭”聚焦。對踩踏紅線者,堅持“零容忍”追責,既處理直接責任人,也追究領導責任,讓鐵規發力、禁令生威,形成“伸手必被捉”的強力震懾。
打破“小圈子”,才能形成“大格局”。真正的人才沃土,從不需“量身定制”。比如,江蘇蘇州面向全球“揭榜掛帥”,集聚全球創新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又如,廣東深圳推行“懸賞制”科研攻關,千萬獎金不問英雄出處。再如,浙江試點“賽馬機制”,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在創新實踐中脫穎而出。這些鮮活的探索,印證了“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的用人智慧。
人才選拔如同賽場賽馬,讓千里馬在公平賽道上競相奔騰,孰優孰劣,一目了然。當各地方各單位破除身份藩籬、學歷崇拜、地域界限,真正以能力貢獻為標尺,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必將如源頭活水奔涌不息。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對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以更公平、更開放的姿態廣納賢才,亟須各地方各單位加快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制度體系。當人才沃土遍植梧桐,何愁鳳凰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