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中華民族復興的產業發展路徑選擇(4)

    ——國際比較視角上的一種經濟史認識

    注釋

    ①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2013年11月15日。

    ②到“十一五”時期(2006年~2010年),中國已經改變了資金和外匯短缺、人口二元結構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因技術落后而主要采取仿制、基礎設施與工業配套能力弱等工業化初期的特征,總體進入到了工業化中期階段。

    ③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680美元(《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1日第4版),在改革開放的35年里增長29.9倍。

    ④參見國家統計局2013年度各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統計。

    ⑤這么說并不是要否認國際社會關于“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共識,而是意在強調制造業在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全局中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⑥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半壁江山,出口總額中工業制成品占90%。

    ⑦例如,5月份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再度下降2.9%,同期出口增長明顯放緩。企業的盈利狀況亦不容樂觀(僅去年1~10月份,企業虧損面就高達15%,同比擴大3個百分點)。同時,由于新訂單的減少,匯豐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5月跌至49.6%,而鋼鐵、水泥、建筑設備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⑧它的必要性在于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和指導地方科學發展。

    ⑨見黨的“十八大”報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⑩例如,李鋼等從三次產業占比的角度進行的國際比較(李鋼等,2011),丁志國等基于資源配置效率提出產業升級的方向(丁志國等,2012)。

    11極端的例子籠統地把發展服務業視作當下中國保持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例如有些中國學者在討論中國與某些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的發展比較方面,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這里不是否認中國的服務業需要發展,而是強調當前階段的工業轉型升級對產業發展的全局意義。

    12例如,相對于金融部門而言,這些行業的升級改造對資金和人才還缺乏必要的吸引力。

    13參見中日學者2012年3月對北京地區模具企業及現代模具實訓中心所作的專題調研。

    14例如汽車制造企業奇瑞投資鄂爾多斯的煤礦(1輛車的凈利潤為132元,1噸煤的利潤則達數百元),海爾、海信等家電產業也都進入房地產業。

    15因為如何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問題,并未隨著中國的“入世”而得到解決。

    16李俊江等:“中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歷程與成就”,《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6期。目前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每增加1單位,專利核準數僅增加1.386,遠低于日本的數字(2.652)。

    17在中國GDP總量位列世界第二的前一年,在世界品牌500強的行列中,中國僅占有18個,不及日本所占的40個席位。

    18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本土知識,這一點并不因為發展的先后而改變。

    19李毅:“經濟轉型與恰當的產業發展路徑選擇”,《日本學刊》,2013年第5期。由于問題的復雜性,這種觀察與分析,事實上已經涉及到對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來,其在產業發展路徑上存在問題的思考。這里討論的主題是對日本有用經驗的借鑒。

    20樊亢、宋則行:《外國經濟史(近代現代)》(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6~237頁。

    21例如,1885年至1915年間日本制造業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了5%。

    22例如,當時一份反省明治維新改革的報告《促進工業發展的建議》指出,日本的工業前途不僅是建立在鐵路和電報技術之上,也是建立在絲農、陶工和米酒釀造者的技術之上的。

    231540~1700年間日本建立的大型金銀銅礦有14座。

    24人們通過實驗來確定產品成分的比例,提高生產效率。

    25包括漆器在內的這些手工業部門,都擁有地方性的實驗和創新案例。

    26日本前近代技術進步的最重要貢獻是它對創新價值的認可,主要表現為地域間的技藝研習和特色競爭。

    27即與歐美相比,日本的產業發展側重點不同,技術基礎也更加多樣。例如,與歐美重視紡織業中后道工序的機械化生產(如拈絲和織綢)不同,日本更重視在原材料的生產上傾注力量,如培養多品種棉花和生產優質蠶繭,以提高紡織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8它以日本豐富的木材原料代替鐵制作繅絲機械,以陶瓷代替金屬制作繭鍋,以水利代替蒸汽動力,由于成本低廉而得到迅速的普及。所謂“混合型技術轉移”,就是指這種將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促進生產的方式。

    29這一點,從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后一些企業曾盲目效仿美國式經營的做法而未獲成功,得以明顯體現。

    30即日本學者前川啟治教授所提出的“轉換式適應”的概念。

    31零式戰斗機等軍事殺傷武器的研制和生產就是例證。

    32“轉化式適應”(translative adaptation)是由日本學者前川啟治提出的概念,意指在引進外來的理念或體系時,不應原樣照搬,而是要根據國家自身的需要進行適應性調整,即原有文化形式在其延續過程中對外來文明的適應性包容,也就是將后者在自己的世界觀中進行解讀并適應。

    33其1890年建在位于重要通商港口長崎市的技術學校,在1910年開始大規模轉向面向公司的技術培訓。

    3419世紀90年代建立的小野田水泥實驗室和東京電氣的馬自達電燈實驗室,是日本建立最早的公司機構;40年間,這種機構大約增加到300家。

    3520世紀20年代~30年代日本的化工業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361938年美國的這一數字為4億日元。見釜谷近義《以企業為中心的研究體制的推移》,轉引自[日]苔莎·莫里斯-鈴木著《日本的技術變革:從17世紀到21世紀》,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第187頁。

    37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后發優勢。

    38即我們這里所定義的實現工業化和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39例如,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以來,人們對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地位的一些認識就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目前,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美國等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也在事實上印證了這一點。

    40最明顯的例子是具有悠久歷史的紡織業,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已經成為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生產的產品不再僅僅局限于服裝、面料,而是廣泛用于建筑、醫療、環保眾多領域,相應地,它在社會生活中活動的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拓展,即不再是一個以往人們所認為的被動的等待自生自滅的夕陽產業。

    41即應當克服單一的、靜態的觀點。

    42從這一意義上說,一國傳統的優勢傳承,它所架起的是一座通向現代的歷史階梯。

    43這里的全力,是指把發展現代制造業作為目前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任務。這不僅是因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比例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制造業來提高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實現消費拉動經濟的良性循環;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制造業來帶動城鎮化的實質性進展,真正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制造業,來奠定中國自主創新的技術和物質基礎。

    44推進工業的發展不等于重復低效發展和污染,因為今天的歷史時期已不允許我們重復過去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必須改變以往“太多的錯誤制造方式”,“剝離那些沒有過多地思考給脆弱的地球生態系統增加負擔的商品”(彼得·馬什,2013:171~172)。

    45即考慮從今天中國的國情和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發揮現代制造業在事實上對農業進步的拉動和對服務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而這種作用主要是著眼于制造業的先進技術供給和多元化的市場創造兩個方面。

    46這是目前能夠看到的未來新的產業革命可能帶來的產業發展的方向。

    47我們現在發展較為成熟的航天衛星技術、重型機械(建筑工程)制造以及探索中的3D打印技術的工業應用等,將有利于我們參與工業前沿技術的競爭。

    48這是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工業自主發展的根基,也是我們彌補產業結構中的短板,擺脫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最主要工作。需要制定戰略目標和時間表,實行嚴格的考核機制。

    49顯然,這是與國計民生緊密相聯的重要發展領域,是發揮既有優勢、實現漸進式創新所不能放棄的產業陣地。給予足夠的重視與適當的資源配置,將會形成一塊最有活力的增長領域,以致成為眼前的協調發展與長遠的產業創新交融的重要環節。

    50作為不同以往的國家戰略層次上的產業發展路徑選擇,其特點是將制造業的各個部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依據國情特點與未來的發展需要來協調與整合。

    51這是一個重要的對產業發展規律的學習和認知過程。

    52例如,剛剛過去的美國等國偏離實體經濟所導致的危機。

    53諸如,中國對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發展地位的認識等問題。

    54例如,古代的四大發明、現代的兩彈一星與航天工程。

    55例如,政策鼓勵畢業生投身生產第一線,扭轉其一窩蜂地爭搶公務員鐵飯碗的局面。

    56改變目前大部分企業研發力量不足,而科研院所有技術無市場的狀況。

    參考文獻

    [美]道格拉斯·諾思(2008):《理解經濟變遷過程》,鐘正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日]森清(1979):『町工場―もうひとつの近代』,東京:朝日新聞社。

    [日]內田星美(1978):『企業內技術者組織の形成期―1900~1910年技術者數の統計的研究から』,東京経大學會誌,第109-110號,第53~74頁。

    [日]西川俊作、阿部武司(1990):『日本経済史4:産業化の時代(上)』,東京:巖波書店。

    [日]大野健一(2006):《從江戶到平成:解密日本經濟發展之路》,臧馨、臧新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日]苔莎·莫里斯-鈴木(2002):《日本的技術變革:從17世紀到21世紀》,項衛星等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美]彼得·馬什(2013):《新工業革命》,賽迪研究院專家組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李毅(2011):《日本制造業演進的創新經濟學分析:對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一種新認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雷鳴(2007):《日本戰時統制經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瑞士]理查德·R納爾遜(2004):《經濟增長的演化觀》,賈根良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51~180頁。

    [法]法布里奇奧·科里謝利、喬瓦尼·多西(1992):《經濟變化的協調與次序及經濟理論的解釋能力》,載[美]G·多西等編《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鐘學以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54~181頁。

    [意]弗蘭克·馬勒巴(2009):《產業系統:創新的產業差異及其成因》,載[挪威]詹·法格博格、[美]戴維·莫利、理查德·納爾遜主編《牛津創新手冊》,柳卸林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第372~397頁。

    [澳]凱文·布賴恩特(2005):《促進創新:就演化經濟學和系統研究方法應用于政策問題的一種總的看法》,載[澳]約翰·福斯特、[英]J·斯坦利·梅特卡夫編:《演化經濟學前沿:競爭、自組織與創新政策》,賈根良、劉剛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63~386頁。

    [日]前川啓治(1994):『文化と文明の連続性——翻訳的適応序説』,『比較文明』,Vol.10。

    李毅(2012):『工業化過程における伝統要素と現代要素——製造強國への歴史的思考』,載[日]『東アジア評論』,2012年第4號,第187~193頁。

    李毅(2007):『日本製造業の自主発展過程における技術革新の研究:経済史からの啓示』,載[日]『佐賀大學経済論集』,2007年第40巻第4號,第105~136頁。

    黃群慧(2012):《中國的工業大國國情與工業強國戰略》,載《中國工業經濟》,2012年第3期。

    金碚(2011):《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載《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1》,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李鋼、廖建輝、向奕霓(2012):《中國產業升級的方向與路徑:中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例過高了嗎?》,載《新華文摘》,2012年第3期。

    丁志國、趙宣凱、蘇治(2012):《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基于資源配置效率的產業升級方向與路徑選擇》,載《中國工業經濟》,2012年第9期。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Appropria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Economic History

    Li Yi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ad to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determine a suit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 this paper, with a purpose to solve problems, learned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Japan and other upcoming countrie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ed the laws governing their industrial evolution and the effective ways they had used to choose their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Based on tha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hina needs t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adopt a perspective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actor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path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ke the self-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core task; and implement a national strategy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at transcends the industrial level.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hift China from a big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wards a strong manufacturing countr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industrialization, selec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innovation-driven

    【作者簡介】

    李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世界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經濟史、以日本為中心的發達國家產業經濟。

    主要著作:《日本制造業演進的創新經濟學分析:對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的一種新認識》、《再煉基石:世界制造業變革的歷史大勢》等。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斯昕]
    標簽: 產業發展   中華民族   復興   路徑   選擇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亚洲欧洲日韩不卡| 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伊人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爆乳奶水无码视频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专1|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日日夜夜精品免费视频|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99热这里有免费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91麻豆精品视频|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8888视频精品|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无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不卡在线播放| sihu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了|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久久精品久噜噜噜久久|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精品免费人成视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