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對202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廣大黨員干部應深入學習貫徹文件精神,以“農”筑基、以“文”鑄魂、以“旅”興業,執三色之筆,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富春山居圖”。
執“科技金犁”,深耕“智慧+農事”融合試驗田,織就“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希望錦繡。“倉廩實,天下安。”農業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根基,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命題,其破題在“新”,落腳在“實”。廣大黨員干部當以科技創新為犁鏵,深耕“藏糧于地”與“藏糧于技”的現代農業沃土。一方面,要推動“科技賦能”,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智能灌溉、無人機植保、農業物聯網等現代農業技術,讓“鋤禾日當午”的艱辛耕作轉變為“屏觀千畝綠”的數字農事。另一方面,要培育壯大“新農人”隊伍,通過政策扶持、技能培訓、創業孵化等措施,鼓勵返鄉創業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扎根鄉村,讓“土專家”“田秀才”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領頭雁”。唯有讓科技與人才賦能鄉村,方能繪就“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科技興農長卷。
執“文化墨筆”,活化“非遺+鄉愁”文化基因庫,譜寫“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田園詩篇。“鄉村全面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廣大黨員干部當以“文化擺渡人”的自覺,保護和傳承好鄉村文化,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讓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一方面,需深挖文化根脈,加大對古鎮、古村落、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等的保護力度,以“修舊如舊”的理念修繕宗祠古橋,用“傳藝更傳神”的匠心守護非遺技藝,使青磚黛瓦間流淌“記得住鄉愁”的歲月回響。另一方面,還需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推動非遺技藝與現代生活相融,依托數字科技開展多元文化業態的開發與培育,建設鄉村書屋、文化驛站,策劃農耕節、民俗展演,辦好村跑、村晚、村超等“村字號”文體活動,讓鄉村不再是“文化洼地”,而是“精神高地”。
執“山水青毫”,擘畫“生態+產業”共富全景卷,暢寫“晴空綠樹連山翠”的綠色華章。在鄉村全面振興的畫卷里,生態與產業絕非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是山水相依的共生題。廣大黨員干部既要做生態底線的守護者,更需當綠色轉型的領航員。以“生態產業化”破題,需將山水林田的生態稟賦轉化為發展動能——農旅融合讓梯田云海變身“云端民宿”,康養產業使森林氧吧化作“綠色銀行”,讓生態資源在產業化開發中實現保值增值;以“產業生態化”解題,則需推動傳統農業向綠色智造躍升,通過秸稈還田、有機施肥構建循環農業鏈,依托數字技術打造“智慧農場”,讓每粒稻谷都攜帶低碳基因。如此,方能在青山郭外繪就現代版“綠富美”長卷,讓生態美與產業興相映生輝,使鄉村全面振興的綠色華章既有生態文明的厚度,更顯共同富裕的溫度。(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東遷街道 程伊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