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有助于提升中醫藥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有助于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建設。為提高中醫藥文化在國際上的認同度、影響力,需加強國際傳播受眾的針對性,提升國際傳播內容的認同度。在傳播內容方面,中醫養生是目的,疾病預防是基礎,中醫治療是補救,中醫理念是支持,中醫理論是指導。在充分結合目標受眾的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讓中醫和中醫藥文化既動聽更受用,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 國際傳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將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擺在重要位置,先后頒布了多個與中醫藥國際化相關的政策和文件,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政策遵循和制度保障。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至全球196個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國家將中醫針灸納入醫療保健體系。同時,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也面臨認同度不高、影響力不足等挑戰。如何提升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是亟待思考的課題,這其中傳播的內容設置與方法路徑是影響國際傳播成效的關鍵因素。
我國中醫藥文化包含多重內涵
我國中醫藥文化以《周易》《河圖》《洛書》等傳統經典中的哲學思想為基礎,不僅包括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還包括與之相關的文化活動和社會現象。例如,端午節插菖蒲、艾葉等傳統習俗,以及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應用。此外,中醫藥文化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仁、和、精、誠”,即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崇尚和諧以及精誠合作。
中醫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最早的醫學文獻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面記錄了疾病的治療方法。《黃帝內經》是中醫藥的經典之一,記載了古代醫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唐宋明清時期,中醫藥經歷了繁榮發展的階段,出現了很多重要的醫學經典和學派。
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包括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氣血理論和臟腑經絡理論等。陰陽學說指的是萬事萬物都存在著兩個相對的方面,通過平衡陰陽來維持健康。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包括人體都可以分為五行(木、火、土、金、水),它們相互聯系共同影響人體健康。氣血理論強調,人體的氣血循環與平衡對健康至關重要。臟腑經絡理論認為,人體內部器官通過經絡相互聯系,通過調理臟腑功能來維持身體健康。
中醫的養生方法強調個體的整體平衡和自我調節,包括食療、按摩、氣功等多種方法。食療是依據中醫理論,通過合理的飲食幫助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按摩和氣功則是通過物理和精神的調節來達到健康的目的。
我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必要性。中醫藥文化的深厚意蘊及價值不僅體現在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上,還包括其獨特的生命理念、認知思維、治療調理特色等,這些特色和優勢使其成為人們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加強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不僅是促進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和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時代要求,也是全球文化交流互鑒的現實需求。通過大力促進中醫藥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增進中醫藥文化自信,促進中醫藥先進理念傳播,有助于改善西方社會對中醫藥的刻板印象,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可行性。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出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如《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這些政策文件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頂層設計與內容框架。目前,我國中醫藥文化已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等經典進入《世界記憶名錄》,中醫孔子學院成為重要傳播載體,推動了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許多獨特的術語和概念,如陰陽五行、脈象學說等。這些術語的文化內涵需要準確詮釋和翻譯,以確保外國讀者能夠充分理解和接納中醫藥的理念和方法。通過構建中醫藥語言文化資源數據庫和錯譯漏譯數據庫以改善中醫藥文化外譯水平,并借助數字科技傳播中醫藥文化,進而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內容設置
世界各個民族都重視養生,主要是因為它對于提高生活質量、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重視疾病預防,因為它對于維護個體和社會的健康至關重要。預防疾病可以減少醫療成本、提高生活質量,并且是保障公共健康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內容方面,養生是目的,預防是基礎,中醫治療是補救,中醫理念是支持,中醫理論是指導,這既是其功能定位,也是傳播定位。
第一,注重養生。養生內容包括:一是飲食。中醫認為飲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合理飲食可滋養身體、預防疾病。歐美等發達國家橫跨兩大洲,且洲內地理差異也大,需因地制宜地飲食養生。二是運動。中醫提倡“動以養生”,認為運動可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體質。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人們習慣跑步的基礎上,傳播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運動方式能調和陰陽、舒緩筋骨。三是精神。中醫認為精神情志對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過度的情志刺激會使身體失衡、引發疾病,提倡“養心”,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通過冥想、音樂療法等方式來調節情緒。當人們遇到煩惱時,向親友傾訴能釋放內心的壓抑情緒;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能讓人心情愉悅,增強社交能力。養生需考慮每個人的不同體質、年齡、性別等因素。不同體質的人對同一養生方法的反應可能不同。
第二,預防疾病。首先,中醫注重預防疾病,提倡“治未病”,在疾病未發生之前采取措施預防。比如在季節交替時,通過調整飲食、適當運動等方式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等疾病的發生。其次,中醫認為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大,建議保持清潔的環境,避免長時間暴露在污染嚴重的環境中。最后,作息要規律以保證精力充沛。由于中醫物理療法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諸如調節身體機能的整體(即平衡陰陽、調節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功能、治療或緩解特定癥狀和疾病(即緩解疼痛與消腫化瘀、改善腎虛及相關癥狀和緩解頭暈耳鳴等癥狀)、無損傷性與易接受性等。此外,中醫還運用物理療法。包括電療、磁療、光療、傳導熱療、超聲療;以及傳統的針灸、按摩、拔罐、熱敷和氣功。
第三,中醫治療。一是兒童疾病。中醫兒科可采用望、聞、問、切的傳統方法,加上現代化的化驗檢查,經過綜合分析,可準確診斷病情,并對癥下藥。二是疑難疾病。中醫藥對大病初愈后出現的虛弱癥狀的調理和改善,效果非常理想,中醫治病的一個理念就是治病求本,重視后期的調養,真正使治療效果得到鞏固,達到臨床治愈。三是骨病。中醫小針刀微創可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脫出癥等。其優點是治療過程操作簡單,不受任何環境和條件的限制,無需住院,治療時間短,患者易于接受。四是呼吸疾病。中醫可以治療呼吸系統疾病,通過調配中藥湯劑或者是針灸按摩等方法來進行治療,能起到舒筋通絡和扶正固本作用,對于呼吸系統疾病有很好效果。
第四,中醫理念。首先是整體觀念。中醫認為人體是有機整體,各器官、組織、經絡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養生時需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身體各方面因素。其次是辨證論治。中醫強調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養生方案的制定。通過望、聞、問、切等方式獲取個人信息,判斷體質和健康狀況。最后是預防為主。注重預防疾病,提倡“治未病”,在疾病未發生之前采取措施預防。
第五,中醫理論。它是以“天人合一”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醫學體系。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臟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并用于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研究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需精準定位目標受眾。中醫藥文化強調預防為主、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等理念,這與一些西方國家的健康觀念有所不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中醫藥文化需要與時俱進,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和健康管理理念,不斷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在定位目標受眾時,需要考慮到他們的健康觀念和對中醫藥文化的接受程度。通過深入了解和分析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把握目標受眾的特點和需求,從而增進傳播內容的認同度以取得更優效果。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需制定和推廣國際標準。推動國際標準首先要求國內中醫藥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2024年,國家中醫院管理局印發了《中醫藥標準化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這為我國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也為2024到2026年我國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制定了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積極參與中醫藥領域國際標準的制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藥標準化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提出,到2026年底,將完成30項國際標準的制定,通過構建適合我國中醫藥發展的國際標準體系,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需加強交流與合作。一是通過服務貿易的方式將中醫藥推向海外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中醫藥產品、讓適銷對路的產品走進各國民眾家中。二是通過文化交流活動“搭橋”,大力開展中醫藥教育培訓合作,讓目標受眾在良好的溝通交流中切身感受中醫藥文化和中醫療效。三是通過構建適應新時代的中醫教育體系,培養更多既掌握中醫實用技術又掌握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助力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
(作者為湖南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院長,湖南省中醫藥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中醫藥故事化國際敘事研究”(項目編號:23BXW05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黃璐琦:《對中醫藥發展規律及特點的傳承與創新認識》,《中醫雜志》,2022年第17期。
②胡真、汪華:《中醫藥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中醫雜志》,2013年第3期。
③王振宇:《“兩個結合”下樹立中醫藥文化歷史自信的探索》,《中醫藥管理雜志》,2023年第16期。
④王琳:《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四個維度》,《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⑤李德俊、羅瑤:《新時代提升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力初探》,《傳媒論壇》,2023年第23期。
⑥張閩:《國粹之光: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健康中國觀察》,2024年第3期。
⑦李和偉、宋瑞雪:《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理性思考》,《中醫藥導報》,2021年第7期。
責編/孫垚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