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獨特的民族精神與深厚的歷史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化與數字化快速發展的當下,其傳承面臨同質化、代際斷裂與傳播局限等諸多挑戰。融媒體技術以其多元性、交互性和即時性,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全新路徑。本文探討融媒體技術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中的應用機制,提出數字化存儲與保護、儀式化傳播與符號化呈現、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性傳播、文化品牌化與創新性呈現等策略。同時,從政策扶持、人才培養、傳播模式創新與國際化推廣等角度,提出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期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化傳承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 少數民族 優秀傳統文化 數字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并明確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新的發展階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發展具有多重戰略意義,不僅是文化自身延續的內在需求,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文化多樣性發展以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舉措,對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深遠的戰略價值。
融媒體傳播具有多樣性、交互性和即時性的獨特優勢,能夠通過技術整合實現不同媒介形態在內容生產、傳播渠道和終端呈現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當前少數民族文化面臨同質化、代際斷裂、傳播渠道局限等多重挑戰。在此背景下,融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創新性路徑:通過數字化手段,少數民族文化可以被系統性地記錄、保存和傳播;融媒體的多樣傳播渠道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有效展示和傳播。本文系統探討融媒體技術在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機制與實踐路徑。剖析當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并結合融媒體技術的優勢,提出針對性策略,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前瞻性建議,旨在為我國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當前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突出問題
存在同質化趨勢。隨著現代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文化通過數字平臺向少數民族地區廣泛傳播,改變了少數民族地區原有的文化傳播格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獨特性和多樣性被削弱的風險。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文化形式的趨同,也反映在青年一代文化認同的淡化上。少數民族地區的部分青年在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有所降低。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節日和習俗的影響力減弱,傳統服飾和語言的使用頻率下降,民族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邊緣化趨勢。數字技術發展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由于資源不足和技術壁壘,少數民族文化在數字空間中難以獲得充分展示與傳播機會,這在客觀上限制了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傳播環境中的發展空間。
存在代際傳承斷裂風險。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依賴代際傳遞,然而在社會快速變遷中,部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參與度呈下降趨勢,傳承鏈條面臨“文化斷層”風險。按照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大多通過口口相傳、家族傳承等方式實現繼承與發展,這些方式在穩定的社會結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家庭和社區在文化傳承中的核心作用逐漸弱化,學校教育和大眾傳媒雖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渠道,但其內容和方式往往未能充分契合少數民族文化的特性。此外,隨著老一輩文化傳承人漸漸老去,青年參與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導致許多傳統文化和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存在傳播渠道局限與技術應用不足。盡管新媒體為文化傳播帶來機遇,但數字鴻溝仍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障礙。少數民族地區普遍面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網絡覆蓋不足等問題,限制了文化內容的傳播效率。同時,部分少數民族群體的媒介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有待提升,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和利用不足,難以有效利用數字平臺進行文化傳承和傳播。傳播渠道的多樣性與有效性是文化傳播的關鍵,而數字鴻溝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渠道局限,難以適應現代傳播需求。盡管數字技術能夠優化內容推送,但現有的算法機制往往偏向主流文化內容,客觀上限制了少數民族文化內容的觸達范圍。此外,許多珍貴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因缺乏數字化保護手段,保存與傳承面臨挑戰。
融媒體在助力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數字化存儲與保護:文化基因的系統性留存。融媒體技術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提供高精度數字化記錄與存儲,有效規避自然侵蝕、人為破壞導致的文化遺產損毀風險。這種數字化存儲方式既保留了文化遺產原始風貌,也為后續研究與創新奠定基礎。數字化存儲契合文化基因理論,即文化符號體系的建構與保存是文化傳承的關鍵。以蒙古族長調民歌為例,通過數字化音頻和視頻記錄,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被系統保存在云端數據庫,為研究者提供寶貴素材,也為新一代傳承人提供學習范本,確保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與活力。
儀式化傳播與符號化呈現:增強大眾文化認同。少數民族文化在融媒體時代呈現儀式化和符號化特征,通過大型慶典和視覺化呈現,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感。“貴州村超”作為貴州鄉村足球賽事和社交媒體傳播的現象級事件,通過構建“鄉村+體育+民族”的儀式空間,實現了文化符號的多元共享,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新的生態場域。這種傳播方式契合了新聞傳播學教學家詹姆斯·凱瑞的“傳播的儀式觀”,強調通過儀式化的傳播活動,可以將人們吸引到一起,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性。符號化呈現則通過提煉文化符號,增強其辨識度。貴州苗族銀飾工藝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將傳統工藝轉化為視覺符號,不僅增強了文化的視覺沖擊力,也擴大了文化影響力。這種符號化傳播方式有效增強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傳播活力。
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性傳播:提升文化吸引力。VR、AR等技術為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了沉浸式體驗和互動性傳播的新路徑。以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為例,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受眾可以在虛擬空間中體驗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等傳統儀式,實現文化的沉浸式感知。這種體驗式傳播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物理限制,讓受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產生更生動和深刻的理解。在互動性傳播方面,新技術讓受眾與文化內容產生互動,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廣西壯族博物館通過數字互動技術展示壯族銅鼓文化,游客可以通過觸控屏幕學習銅鼓紋樣和演奏技巧,有效提升了文化傳播的參與感和吸引力。
文化品牌化與創新性呈現:推動優質文化“出圈”。融媒體技術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品牌化建設,實現文化“出山”“出海”與“出圈”。短視頻平臺已成為非遺傳播的重要渠道,如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戲傳承人通過“非遺+直播+短視頻”的形式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外,少數民族文創品牌展現出巨大潛力,例如,湘西土家族織錦品牌通過賦能品牌文化屬性、產品推陳出新等策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并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再如,黔東南苗族銀飾從傳統工藝到現代設計的轉化,不僅保留了文化精髓,也滿足了現代消費需求,成為少數民族文創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這些民族文化的品牌化探索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空間。
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是構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數字生態體系。少數民族文化在融媒體時代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協同努力。政府應通過政策扶持與資源整合,搭建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化數據庫與在線傳播平臺。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創新。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化基因數據庫的建設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關鍵舉措。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符號、技藝、習俗等核心元素進行系統采集和存儲,形成全面、權威的文化基因庫,為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創新發展提供寶貴資源。研究人員、設計師和創意人士還可以利用數據庫中的文化元素進行再創作,開發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化產品,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同時,文化基因數據庫的建立也有助于文化的傳播和共享,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欣賞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在平臺搭建方面,企業和社會力量的參與也至關重要。通過融媒體技術,企業可以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
二是構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專業人才培育體系。專業人才培育是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首先,應依托高校和職業院校,設立新媒體傳播與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相關專業方向,開設相關課程,培養既懂民族文化又掌握現代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例如,內蒙古大學開設的“蒙古族文化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專業,通過系統化課程設置,培養了一批能夠運用新媒體技術傳播蒙古族文化的專門人才,為蒙古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這種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民族文化知識,還能讓他們熟練運用現代技術進行文化傳播。其次,高校和研究機構應加強合作,整合各方力量,推動民族文化數字化研究的深入發展。例如,華中師范大學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的“土家族‘撒爾嗬’的數字化保護技術應用研究”,借助數字化手段對傳統歌舞進行保護與傳播,取得了顯著成效。此外,高校還可與地方文化機構合作建立民族文化數字化實驗室,為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實踐平臺,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三是促進優秀少數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國際化傳播是增強我國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的重要途徑。通過舉辦國際論壇、博覽會、文化節等交流活動,可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文化品牌,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創造機會。同時,邀請相關國際組織參與文化傳播活動,充分發揮在華外國留學生和外籍人員在文化傳播中的橋梁作用,通過多種媒體平臺,客觀、真實、全面地講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當代故事,也有助于拓展文化傳播渠道。融媒體技術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提供了新路徑。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多屏傳播方式,少數民族文化能夠更高效地觸達全球受眾。例如,貴州通過新媒體平臺展示苗族飛歌、侗族琵琶歌等文化符號,吸引了大量國際受眾,不僅突破了時空限制,還通過互動設計增強了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融媒體技術的深度應用為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為文化多樣性保護和中華文化軟實力提升貢獻了重要力量。未來,需進一步推動學術界、產業界及政策層面的協同創新,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持續煥發新生機。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高云:《論地方報社如何實現媒體融合發展》,《記者觀察》,2023年第11期。
③張北辰、吳嶼凡:《文化生態修復視域下非遺傳承的適老化困境研究——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為例》,《老齡化研究》, 2024年第5期。
④劉建明:《“傳播的儀式觀”與“儀式傳播”概念再辨析:與樊水科商榷》,《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4期。
責編/谷漩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