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作為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和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細血管”,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先一公里”。在新時代,要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不斷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
筑牢組織根基,夯實基層治理“壓艙石”。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其穩固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就必須以強組織、筑堡壘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優化網格黨組織體系,構建“鄉鎮黨委—村社黨組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組織網絡,實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一盤棋思考、一張網規劃、一體化推進。建設“黨群微家”“黨員聯絡站”等“小微”陣地,設立“老黨員+十戶長”微網格便民機制,實現黨組織的全面覆蓋。建立網格隊伍管理、培訓、保障、激勵機制,整合“兩代表一委員”、老黨員、輔警等工作力量進網格,形成“一格多員、一崗多責”工作格局,提升網格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助推基層治理向精細化、標準化邁進。
深化協同聯動,激活多元共治“動力源”。基層治理千頭萬緒,關系人民群眾切身權益,涉及多方主體,要堅持人民至上,最大限度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激發共建共治共享活力。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推動黨員干部下沉一線,進行全覆蓋式網格入戶走訪,確保信息排查、問題發現與解決都在網格內完成。完善“書記抓全局、班子包村居、干部包片區”的三級責任架構,通過定期召開全體會議、專題會議、聯席會議等方式,協調處置跨部門、跨領域的基層治理難題。聯合宣傳、司法、執法、環保、信訪等部門,整合資源力量,圍繞老舊小區物業管理、人居環境整治、農村道路提升等重點事項,集中力量逐一攻克,打造“精品網格”示范點,形成“多部門聯合、多條線共進”的治理新格局。成立以黨員為主體、居民共同參與的村社志愿服務隊伍,邀請法律顧問、行業專家等第三方力量進基層開展法律援助、居家養老、愛心助困等服務,進一步豐富基層治理的內涵與外延。
織密風險防控網絡,擰緊平安建設“安全閥”。基層社會穩定事關發展大局,要全面排查各種社會矛盾,加強分析研判,把握各種潛在風險因素,主動進行防患化解。建立“一戶一檔”動態信息庫,制定“學校+醫院+農貿市場”等專屬網格重點路線圖,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體,建立“一月一訪”機制,確保對他們的關注與照顧無遺漏。加強風險預警研判,在征地拆遷、重大工程建設、民生改廁等重點工作推進中,全面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及時做好末梢矛盾化解和應急處置工作。設置網格常用事件分類清單,按“紅黃藍”分類預警,建立“上報—處置—反饋”的全流程閉環管理,讓責任追溯有章可循。針對復雜問題,落實“鎮街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召開聯席會辦,共同剖析矛盾根源,推動問題解決,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
(作者:孟衛東,系江蘇省灌南縣李集鎮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