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教育培訓是黨的建設基礎性經常性工作。在縣級黨校輻射范圍有限、城鄉黨員分布不均的現實背景下,鎮街黨校成為打通黨員教育培訓“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支點。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4-2028年)》,提出:“發揮各級黨校(行政學院)主渠道作用,規范和加強鄉鎮(街道)黨校、現場教學點和遠程教育站點建設,用好各類黨員教育培訓基地、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新時代發展對黨員教育培訓提出新要求。建強用好鄉鎮(街道)黨校,是落實黨中央部署的關鍵抓手,唯有堅持守正創新,在體系建設上求突破,在方法創新上下功夫,在制度完善上見真章,才能將這個“家門口的紅色學府”打造成黨性淬煉的大熔爐、先鋒培育的新高地、事業發展的強引擎,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有力基層動能。
扎根基層的鄉鎮(街道)黨校具有天然優勢,能夠精準對接屬地黨員的差異化需求。通過開發融入鄉音鄉情的特色課程,構建“標準化+特色化”“便捷性+實效性”融合的教育體系,鄉鎮(街道)黨校能夠有效破解傳統黨課“大水漫灌”的困境,使之真正成為錘煉黨性的熔爐、傳遞政策的驛站、凝聚力量的平臺。
在山東,全省推廣的鄉鎮(街道)黨校實體化建設,已形成“機構健全、師資充足、運轉高效”的成熟模式;陜西延長縣打造的“1+N”教學矩陣,通過整合紅色教育資源,讓黨員教育在田間地頭煥發新活力。這些實踐印證,因地制宜的鎮街黨校建設,正在為鄉村全面振興和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組織保障。
建強鄉鎮(街道)黨校這一前沿陣地,要杜絕“掛牌即辦學”的形式主義傾向,警惕“為建而建”的資源浪費,防止“降格以求”的質量滑坡。在資源整合上,可建立“師資共享池”,融合縣級理論和技術專家、本土“田秀才”“土專家”的智慧力量;在管理機制上,可推行“三線考核”制度,將培訓數量、授課質量與實踐成效納入評估體系,構建“學時管理—效果評估—跟蹤問效”的全鏈條閉環;在設施建設上,可創新“空間復用”模式,推動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等場所變身“流動課堂”,通過陣地聯建實現資源效能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