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對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的專訪,迅速引發民眾高度關注與社會廣泛熱議。在中美經貿博弈、科技競爭激烈的當下,此次專訪如同一束強光,穿透復雜的國際形勢迷霧,照亮中國科技企業前行的道路。
為何這篇專訪能穿越信息洪流直抵人心?究其深層緣由,正是專訪中所蘊含的精準時機把握、匠心獨運的敘述姿態與直擊核心的對話力量。從寫作的角度來說,這篇專訪之所以能夠引發讀者高度關注,是因為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在內容上,話題切中時代痛點。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華為所面臨的外部制裁與內部發展挑戰,是全社會矚目的焦點。專訪圍繞華為的芯片困境、技術突圍以及中國科技發展的瓶頸等問題展開,精準切中了當下時代的痛點。讀者迫切想了解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華為是如何應對的,任正非又有怎樣的戰略思考和見解,這些內容滿足了大眾對熱點話題的求知欲。
通讀全篇對話,我們發現,該人物專訪不僅僅停留在對人物的表面報道,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重意義。從華為自身的發展戰略、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延伸到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支持以及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走向,將事件置于宏觀的時代背景和國家發展層面進行考量,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價值。
在專訪中,任正非提出的科技突圍方法論,如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群計算補單芯片等思路,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創新性。他對基礎研究重要性的強調,呼吁全社會支持理論科學研究,為中國科技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些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讓讀者意識到專訪不僅是對當下問題的探討,更是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規劃,具有極高的學習和思考價值。
第二,在結構上,對話嚴謹論述有序。人物專訪采用了清晰的邏輯結構,先闡述專訪的背景和重要性,接著圍繞任正非的核心觀點和言論,從不同方面進行深入剖析,最后總結其對國家、企業和社會的啟示。這種邏輯嚴謹的結構,使讀者能夠輕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全面、系統地理解專訪的內容和意義。
專訪在論述過程中,人物對話層次分明,每個部分都有明確的主題和重點。例如,分別從任正非展現的自信、對基礎研究的呼吁、國家對民企的支持等角度進行分析,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和重點,避免了信息的混亂和堆砌。
為了支持觀點,文章運用了豐富的論據,包括華為的具體案例,如每年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理論研究、昇騰芯片通過集群組合實現綜合算力超越等,以及任正非的言論引用。這些論據真實可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讀者對文章的觀點深信不疑。
在論述不同觀點和內容時,人物專訪運用了恰當的過渡語句和段落,使文章的銜接自然順暢。例如,在闡述完任正非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后,自然地過渡到華為的實踐以及對中國科技長遠發展的影響,讓讀者能夠輕松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內在邏輯。
第三,在表達上,專訪語言通俗易懂。該篇人物專訪在表達上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科技概念和專業術語,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給廣大讀者。任正非用形象的比喻,如“如果不搞基礎研究,就沒根。即使葉茂,欣欣向榮,風一吹就會倒的”,將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生動地傳達給讀者,使不同知識層次的讀者都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在對話中,任正非所展現出的對國家、對企業、對科技事業的熱愛和責任感,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態度,通過文字傳遞給讀者,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讀者能夠感受到任正非作為一位企業家的擔當和情懷,從而對專訪產生濃厚的興趣。
同時,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對任正非和華為表達了敬佩和贊揚之情,這種真摯的情感能夠感染讀者,使讀者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觀點和內容。另外,文章的語言富有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四,在報道上,傳遞國家支持信號。文章強調了國家對民營企業的堅定支持,通過《人民日報》以頭版大篇幅報道任正非專訪這一事件,傳遞出國家重視民營企業、鼓勵創新發展的積極信號。這對于廣大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也讓普通讀者感受到國家對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視,增強了他們對國家未來發展的信心。
華為作為民營企業的代表,30多年來從初創企業成長為全球行業領導者,其背后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在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人民日報》對任正非的專訪,這對于穩定民營企業信心、激發市場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它讓廣大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感受到,國家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只要秉持實干精神、堅持創新發展,就能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任正非的話語和華為的實踐,為中國科技企業樹立了榜樣,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信心和動力。
綜上所述,《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引發高度關注,是因為它觸動了時代的脈搏,回應了社會的關切。這篇直抵人心的人物專訪,它告訴我們:當千萬人從一篇報道中同時汲取力量時,文字便完成了從符號到精神的蛻變。
(作者:陶建群,系資深媒體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