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安的荔枝》熱播熒屏,李善德五千里運“荔枝鮮”引發熱議。“荔枝奇跡”的故事引人入勝,李善德其人更可感共情,亦能照見基層年輕干部負重前行、善作善成的鎖“鮮”密碼。
負重善成,始于躬身實踐這方“熔爐”。面對荔枝“三日即腐”的情況,李善德不尚空談,飛踏嶺南,鹽漬、冰鎮、移植……遍嘗保鮮之法。此等看似“笨功夫”,實乃破題解困必經路。當下一些年輕干部看似“運籌帷幄”,但對一線“泥土地氣”、實際“熱鍋螞蟻”鮮少體驗,致使工作謀劃“隔靴搔癢”,舉措落實“水土不服”。須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準和最終目的”。當如李善德那樣主動沉到矛盾最前沿、發展第一線,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中,練就洞察秋毫的眼力、抽絲剝繭的腦力、化繁為簡的魄力,最終鍛造出負重善成的行動力。當然實踐之路,亦是善學之路。李善德善借前人之智,終成獨門鮮技。年輕干部亦要“廣納百家言”,在知行合一中淬煉干事創業的“金剛鉆”。
負重善成,賴于聚智匯能這張“網絡”。一枝荔枝鮮,牽動萬方力。冰窖、驛路、工匠、政令……李善德洞悉全局、環環相扣、高效協同。古語“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當代年輕干部較之前人學識豐厚,但易囿于“專業深井”,視角局限者不乏其人;勤勉肯干,卻常困于“單兵突進”,協同乏力者亦非少數。李善德昭示: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前每項事業,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年輕干部必須勇于打破“繭房”,錘煉系統思維,“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化身“穿針引線人”精準識別、高效聯結政策、信息、人才、資金等要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扣準核心目標,巧布“一盤棋”,眾籌“大合唱”,形成“眾人劃槳開大船”的合力,在奮進發展中彰顯“事半功倍”的集成智慧。
負重善成,立于理想信念這塊“壓艙石”。荔枝險途,荊棘密布,挫敗如影隨形。支撐李善德屢仆屢起的,是“荔枝一日不至長安,吾一日不敢懈”的職責所在,更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赤誠肝膽。今日年輕干部,身處百年變局,既逢偉大時代,亦遇復雜挑戰。當時時叩問初心“我是誰?為了誰?”將個人理想熔鑄于民族復興的壯闊星河,涵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擔當。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初心如炬,可破千重迷霧。唯有心系理想信念的“壓艙石”,才能在紛擾繁雜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在驚濤駭浪里“亂云飛渡仍從容”,一以貫之保持清醒的戰略定力和勇毅的前行姿態。
李善德的鎖“鮮”密碼,是汗水澆灌的果實,是眾智閃耀的光芒,是信念點燃的星火。新時代的年輕干部,當以李善德為鏡鑒,挺膺實踐、匯聚眾智、堅守信念,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壯闊航程上,行穩致遠,收獲“鮮”甜。(阮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