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龍游縣的青山秀水間,沐塵畬族鄉的振興故事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壯麗畫卷。這里沒有喧囂的口號,唯有“實干興業”的信念在沃土上扎根生長。從昔日零散的村莊到今日活力奔涌的“片區組團”,沐塵人以“石榴籽”般的緊密團結,鋪就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民族鄉村共富之路。
產業“抱團”,沃野之上鏈動共富生機。走進梧村,三禾酒業的醇香撲鼻而來,這是“新農人”盧國文用一粒粒家鄉薏米釀出的希望。從單打獨斗到構建“三村聯動”計劃——土地流轉、技術共享、市場共建,一條從田間到車間的薏米釀酒全產業鏈就此打通,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及農戶增收超200萬元。而“三禾糧品”共富工坊的建立,更以“公司+農戶”模式盤活閑置土地,讓村民在家門口收獲土地流轉金與務工工資的雙重紅利。沐塵鄉黨委深諳“產業興旺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通過擴產能、強品牌、促融合,推動薏米、中草藥等特色產業構建“生產+加工+科技+品牌”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更以“項目共謀、物業共建、收益共享”機制整合全鄉資源,讓每一寸土地煥發生機,帶動就業與增收雙突破。
青春“聚能”,創客聯盟激蕩鄉村活力。沐塵老街的畬族婚俗體驗館里,游客贊嘆連連。青年創客鄭卓容團隊的妙筆,讓畬族文化從靜態展示變為深度體驗。這正是沐塵“石榴紅”青年創客聯盟的生動縮影。鄉政府以“山哈會客廳”為基地,政策扶持精準滴灌:專項基金、“一事一議”支持、碩博津貼、班子成員“一對一”聯絡,讓創客“留得住、干得好”。張杰的鳳凰洲野營基地從荒草叢生到一房難求,山地自行車泵道賽事吸引滬杭選手紛至沓來。去年青年創客創業總營收超千萬元,帶動村民增收逾百萬。這蓬勃的青春力量,正是沐塵鄉深化“共富合伙人”機制、以運營創新激活鄉村的鮮活注腳。
黨建“筑基”,片區組團凝聚振興合力。高效的治理為發展保駕護航。沐塵立足“畬鄉和居”理念,以“鄰里節”等活動營造互助氛圍,更跨域攜手遂昌北界鎮,實現政策協同、服務共享、治理聯動。沐塵以黨建聯建為紐帶,依托“畬鄉薏谷片區組團”,借村兩委換屆契機引入市場型職業經理人,用專業人才幫弱村趕上來,助強村更上一層樓。“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同步發力,培養技術型與服務型人才,讓23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為產業與文旅注入持久動力。
沐塵的實踐深刻昭示:鄉村全面振興非一村之事,需“片區組團”打破壁壘;非一時之功,需“黨建聯建”夯實根基;更非一力可成,需產業“抱團”與青年“聚能”的雙輪驅動。當村莊如石榴籽般緊密相連,當土地因產業鏈而價值倍增,當青春創意在鄉野自由綻放,沐塵畬鄉不僅奏響了民族地區特色振興的強音,更以實實在在的共富成果,為革命老區加速縮小“三大差距”提供了可借鑒的生動樣本——振興路上,團結與實干,永遠是最硬核的通行證。
(浙江省龍游縣沐塵畬族鄉人民政府 秦健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