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浙江省常山縣輝埠鎮路里坑村村民陳美芳在面包窯前熟練地指導游客制作面團時,她的身份早已從普通農婦轉變為村莊產業的“當家人”。這場由33名村民入股掀起的鄉村經營模式變革,不僅讓“柴火面包窯”“羊棚咖啡”等業態煥發新生,更成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的生動注腳。路里坑村的探索是政策落地的鮮活樣本,其創新實踐折射出村民入股模式在激活主體動能、提升運營效能、厚植共富成色三個維度的深層價值。
從“旁觀看客”到“入股當家”,激活鄉村產業的主體動能。路里坑村的破局之策,首先在于打破了“政府主導、企業運營、村民圍觀”的傳統路徑依賴。過去引入第三方公司運營時,村民雖在家門口就業,卻始終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末端。而當村“兩委”推動村民以2萬至20萬元不等金額入股成立公司后,33名村民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鄉村產業的一池春水。陳美芳以4萬元入股成為面包窯經營者,不僅每月獲得5000元工資,更能在年底參與分紅,這種“員工+股東”的雙重身份讓她直呼“干勁十足”。在路里坑,村民朱鵬飛放棄外地工作回村入股2萬元,正是看中了“在家門口賺錢+照顧家庭”的雙重利好。這種主體意識的覺醒,本質上是對“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的實踐深化——當村民用真金白銀投票,產業發展便有了最堅實的群眾基礎。數據顯示,從2024年末啟動入股至今,村內文旅產業經營性收入已近200萬元,印證了主體動能激活后的驚人爆發力。
從“外包代管”到“自主運營”,提升鄉村業態的運營效能。第三方公司退出后的運營困境,倒逼路里坑村探索更貼合鄉村實際的運營模式。此前每年固定收取50萬元管理費的外包模式,雖解決了基礎運營問題,卻難以激發內生創新活力。村“兩委”敏銳意識到,村民對本土資源的熟悉度與情感認同,是任何外來團隊都無法替代的優勢。于是,由村民股東自主決策的運營機制應運而生,面包窯、窯書房等新業態不再按部就班,而是融入了更多“鄉味創意”——游客體驗面包制作時,能嘗到村民自種的柑橘醬;民宿客房里,擺放著村民手作的竹編工藝品。這種轉變與農業農村部倡導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形成共振。相較于第三方公司的標準化運營,村民自主運營更能挖掘鄉村資源的文化附加值。以羊棚咖啡為例,村民經營者保留了舊羊棚的夯土墻結構,卻融入了鄉村文創元素,使其成為小紅書打卡勝地。這種“土味改造”不僅降低了改造成本,更讓業態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鄉村氣質。正如村支書劉志亮所言:“眾人的智慧讓產業活起來、火起來”。村民自主運營模式下,業態更新周期從第三方運營時的每年1-2項提升至現在的季度性更新,運營效能的提升可見一斑。
從“單一增收”到“復合收益”,厚植共同富裕的成色底蘊。路里坑村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工資+分紅+村集體提留”的三重設計,構建起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共富鏈條。村民作為勞動者獲得崗位工資,作為股東享受經營分紅,而公司每年固定向村集體繳納50萬元,則保障了公共服務投入的可持續性。陳美芳的“5000元月薪+年底分紅”收入結構,打破了傳統農家樂“看天吃飯”的收入瓶頸;而村集體利用提留資金謀劃的共富集市、直播基地等項目,更將增收路徑從文旅產業延伸至農產品銷售領域。這一機制對應了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的要求。與單純的土地流轉或打工增收相比,入股模式讓村民深度嵌入產業價值鏈。入股村民年均收入較非入股村民高出30%,且通過“以農帶農”模式,全村農產品溢價率提升25%。當面包窯的面團不僅揉進了麥香,更揉進了村民的股東權益;當瀑布泳池的浪花不僅帶來游客歡笑,更帶來集體資產的增值,路里坑村正在證明:只有讓村民成為產業發展的“持股人”,共同富裕才能從政策愿景變為觸手可及的生活圖景。
(浙江省常山縣輝埠鎮人民政府 方伊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