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訴求,統(tǒng)籌部署解決一系列民生堵點難題。“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廣大黨員干部要把群眾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樹牢正確政績觀,用心去感受群眾的冷暖、用力去解決群眾的訴求,走穩(wěn)“為民服務”趕考路。
既要“顯績”,更要“潛績”。好作風才能贏得好口碑。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到“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把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貫通起來,在深學細悟中感悟思想偉力,持之以恒加強黨性修養(yǎng)和作風錘煉。要樹牢正確政績觀,摒棄重顯績、輕潛績的思維,既要把握好“顯績”與“潛績”的內在聯(lián)系,更要讓“顯績”與“潛績”齊頭并進,要把事關群眾利益的“當下事”解決好,更要把群眾所思所盼的“長遠事”計劃好,始終站穩(wěn)人民立場,以身作則,創(chuàng)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過硬實績。
既要“身入”,更要“心至”。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zhàn)斗力的傳家寶。黨員干部要始終懷著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家事,時刻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走出機關大院,多到田間地頭、農家炕頭,走一走、遛一遛,聽一聽群眾的“牢騷話”、學一學百姓的“土方法”,時刻把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放在心上、記在本上、落在行動上。要在一次次深入群眾、傾聽訴求、解決難題中,把“問題清單”不斷轉化為“幸福賬單”,做到心中有數(shù)、手中有策,真正以實績實效取信于民。
既要“實效”,更要“長效”。為民服務不是一陣風,而是需要持續(xù)發(fā)力、久久為功的系統(tǒng)工程。黨員干部既要解決群眾眼前的燃眉之急,更要著眼長遠,建立健全民生保障長效機制。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建立“臺賬式管理、清單化推進”機制,以“雷厲風行、馬上就辦”的姿態(tài)明確責任、限時辦結,讓群眾盡快看到實效;在問題整改過程中,要定期公開進展情況,邀請群眾現(xiàn)場看、當面評,避免閉門整改、紙上落實;在整改結束后,要建立健全成效常態(tài)化評估機制,開展群眾滿意度回訪,對于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和短板,要迅速行動、立行立改,用經得起檢驗的整改成效換“百姓的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