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浙江省海寧市海洲街道聚焦城鄉融合發展,結合城市基層黨建和片區組團發展要求,創新推出“四聯四融”片區組團治理機制。“四聯四融”核心舉措推動城市與鄉村在組織、資源、項目和服務層面實現深度聯動,達到治理理念融通、主體責任融構、文化精神融合和治理標準融塑的成效。
組織聯結。海洲街道依托1個街道黨建辦統籌指導,5個片區組團橫向聯動,5個“海善巴士”兩新組團縱向賦能的“1+5+5”矩陣式組織架構,推動56家聯建單位深度嵌入治理體系,聯結基層黨組織138個,聯結黨員超3600人。該模式打破傳統行政邊界,突出“總部調度+多元落地”的協同配合,通過頭雁引領,以頭雁項目、頭雁社區推動“以城帶鄉、以強扶弱”的示范效應。
資源聯用。海洲街道成立海寧市首個街道級國資社區服務公司——潮富公司,統籌閑置資產、社區人力等資源,實現“資源整合、市場運營、公共服務”三位一體。通過社區用房租賃、物業服務管理等手段盤活低效空間,引入市場化業務提升社區自我“造血”能力,2024年公司營收2000萬元以上;同時,依托“兩新”組團引入專業力量,精準對接村、社治理需求,構建“需求—資源—服務”閉環。比如“海善巴士”起航組聯合海寧培智學校、海寧二院等單位,定期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健康篩查、心理輔導等專業服務,極大提升了服務特殊群體的精準度。
項目聯管。街道以組團為載體,建立跨域聯動機制,由黨建辦牽頭規劃特色項目庫,如“智聯宜家”組團整合社區農業、商業資源及“兩新”組織力量,聯合開發“共富菜園”項目,實現農技培訓、產品展銷、配送服務全鏈條覆蓋。同時,推行資源錯配共享,鼓勵各村社根據自身優勢分工協作,形成“單點開花”到“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街道實行“立項—執行—評估—反哺”的全流程閉環管理,設立科學評估標準,確保項目精準落地、高效運行,并通過聯席會議機制及時跟進、動態調整。該做法有效破解了城鄉項目分散、重復投入的問題,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和治理協同性。
服務聯辦。海洲街道立足服務業高地產業基礎,推動公共服務資源與新就業群體的深度融合。以黨建為紐帶,圍繞社區、商圈、樓宇等“五大友好場景”部署暖“新”舉措,通過設置騎手泊位、免費工具箱、社區食堂折扣套餐等,高效服務新就業群體,實現服務供給的精準化與多樣化。其中,發揮社區公共資源和服務業資源兩大優勢,一些服務項目目前成效顯著,如,成園社區打造的平價“小哥套餐”項目,保障外賣小哥等吃得好、吃得健康;新莊社區聯合樂茲薇爾面包等商家推出的“面包計劃”,把對新就業群體的關懷細化到“累了墊一口”這樣的碎片化間隙。在服務到位、保障暖心的基礎上,街道聚焦新就業群體發展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深層次需求開展創新工作,比如梨園社區打造特色健康驛站,借助市級“醫共體”公共衛生資源,定期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健康監測、心理咨詢等專業化健康服務;白漾社區實施的“暖‘新’親子課堂”服務項目,為“小哥”家庭提供親子互動、溝通及成長等主題活動。一系列貼心場景讓“小哥”在街區找到“家”的歸屬感,生活更顯安心。此外,例如各社區共同制定推行的“積分互認、信息互聯”制度,“小哥”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可換取新居民積分,用于辦理居住證、子女入學等事務,推動了新就業群體發揮職業優勢,實現個人發展與社區治理的雙贏。
“四融”是“四聯”的主要成效。治理理念融通方面,街道有效融合了“四聯”模式,打破城鄉治理邊界,增強靈活性;主體責任融構方面,建立了契約化聯建機制,明確責任清單,推動多元共治,破解責任分散問題;文化精神融合方面,依托公共空間和活動,增強了居民認同感、參與感,促進文化交融;治理標準融塑方面,科學制定“金牌管家”“五個一”等工作標準,推動服務規范化、精細化,避免了傳統標準“一刀切”導致的治理問題。
(浙江省海寧市海洲街道黨建辦 陳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