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盛夏的浙西山區,梅雨如簾。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鎮葛家村的青石板路上,建德市煙草專賣局工作人員的雨靴踏過積水,濺起串串漣漪——一場以“民呼我為”為宗旨的便民服務行動,正將服務“最后一公里”編織成暖心的“民生網”。
“喂,是煙草局的小童嗎?我這許可證要到期了……”作為梅城鎮葛家村的獨居老人,79歲的陳金泉因腿腳不便難以出山辦證,便試著撥通了建德煙草專賣管理熱線。
“大爺您別急,我們馬上過來!”2小時后,市場管理員童然踩著防滑膠鞋出現在院門口。她從防水帆布包中取出大屏手機,指導老人完成人臉識別、地址核對等流程,全程語音提示清晰易懂。當系統顯示“辦理完成”時,童然又細心地將老人的證件歸位,轉身用防潮紙箱將木柜上的23條卷煙墊高30厘米,箱底還鋪上了從村委借來的生石灰包。“雨季濕度大,煙盒要離墻離地存放。”她邊整理邊叮囑,指尖的動作輕得像對待易碎品。
這是建德市煙草專賣局基層“上門辦”服務的日常縮影。針對雨季山區群眾出行難題,建德市煙草專賣局聯合“香溢紅色驛站”建立“15分鐘便民服務圈”,3000名網格員化身“移動服務站”,紅色驛站的小組長隨身攜帶集成打印、掃描、讀卡功能的便攜式終端,實現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延續、變更、密碼重置、價簽打印等多項高頻事項“入戶即辦”。
這一個月,童然的膠鞋上總沾著泥漬,帆布包里永遠備著老花鏡、創可貼和便民聯系卡。據統計,童然近一個月冒雨上門服務19次,為8位老人重置社保密碼,幫12戶農戶協調農作物搶收,順路為村民捎帶生活物資。
服務下沉的背后,是“需求預判”機制的精準發力。建德市煙草專賣局通過數據分析篩選出雨季高頻需求:針對60歲以上零售戶,提前梳理許可證延續名單;結合氣象預警,建立農作物搶收“白名單”。當童然在走訪中發現陳金泉家玉米地積水時,立即通過“香溢紅色驛站”平臺發起聯動——驛站小組長半小時內召集5名志愿者,帶著鐮刀、竹筐趕到地頭,2小時完成3畝玉米搶收。“以前看天吃飯,現在有‘紅色馬甲’幫忙搶收!”陳金泉摸著金黃的玉米感慨,晾臺上的玉米穗還滴著雨水,卻比往年任何時候都飽滿。
服務的溫度,體現在問題解決的深度。童然在整理卷煙時發現底層煙盒受潮泛黃,立即上傳照片。建德煙草隨即啟動“雨季護航”專項行動:24 小時內制作《卷煙防潮指南》短視頻推送給全市零售戶,聯合物流部門為山區店鋪配送防潮貨架,邀請專家開展線上存儲培訓。這種“發現一例、治理一類”的模式,讓單次上門服務升級為系統性解決方案。
在數字化賦能下,服務效率不斷刷新。陳金泉的許可證審批信息通過“浙江政務網”實時流轉,從提交到辦結僅用28分鐘。更貼心的是,系統自動將新證信息同步至郵政部門,次日一早,印有“建德煙草專屬服務”標識的特快專遞已送達老人家中。“不用出門、不用填表,新證直接‘飛’到家!”陳大爺戴著老花鏡端詳證件。
雨幕漸散時,童然再次背起帆布包。這回包里多了本《防電信詐騙手冊》——針對老人反映的陌生電話騷擾,她準備用方言錄制一段反詐順口溜。遠處,“香溢紅色驛站”的燈箱在暮色中亮起,照亮的不僅是蜿蜒的山路,更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服務閉環。從證照辦理到經營護航,從物資幫扶到知識科普,建德市煙草專賣局正以“梅雨般細密”的服務,將便民“最后一公里”編織成群眾心坎上的“幸福零距離”。(白甜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