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常山縣輝埠鎮童家村,這個曾經因“負收入”而步履維艱的小村落,短短數年間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負債到百萬元收入的華麗轉身。這一蝶變背后,是“黨建紅鏈”串起沉睡資源、撬動產村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黨建強基,凝聚“一盤棋”的興村共識,為產村融合鑄魂。鄉村善治,核心在黨。童家村黨支部面對組織渙散困境,以重塑分工、組建黨員村民聯絡組破局,使“事事有人管”成為現實。其創新推行“村情報告會”制度,變單向“發布”為雙向“共謀”,項目決策過程開放戶主大會討論,讓村民真正成為決策者與監督者。這正呼應了“千萬工程”深化“大抓基層”導向及“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的要求。陜西袁家村亦是此中典范,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全民參與,將治理共識轉化為發展合力,終使昔日“空心村”躍為“網紅打卡地”。可見,強有力的黨組織是盤活資源、引領融合的定海神針,讓分散力量匯成振興洪流。
資源活化,點燃“多元化”的產業引擎,為產村融合筑基。面對土地瓶頸,童家村以“繡花功夫”梳理荒山、邊角地、閑置宅基地,騰挪空間、有償退出,籌得寶貴啟動資金。更妙在變廢為寶,山腳舊廠房蛻變為省級“童紫雞”共富工坊,年創收數十萬;毗鄰工業園區的閑置土地則“筑巢引鳳”,引入“柚香谷”集團打造現代加工基地,年增收逾百萬。浙江安吉魯家村以“無中生有”的魄力,整合全村閑置農房與土地資源,引入專業資本打造“家庭農場集聚區”與觀光小火車,使“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產”,完美詮釋了“資源盤活”的乘法效應。資源不在有無,而在識之、活之、用之,沉睡資產一經喚醒,便是鄉村發展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
反哺共享,繪就“有溫度”的民生圖景,為產村融合固本。童家村深知產業發展的終極價值在于普惠民生,“童紫雞”品牌收益25%用于全村老人醫保,村民每年免費領雞;村集體收入持續投入道路亮化、幸福食堂、教育獎勵,織密民生保障網。江蘇永聯村依托集體經濟發展,構建了覆蓋養老、醫療、教育的“福利保障金”體系,讓村民共享發展果實。當產業興旺真正轉化為村民觸手可及的獲得感、幸福感,產村融合便擁有了最深厚、最持久的生命力。
當前,鄉村全面振興正邁向更高質量階段,各地當深悟政策精髓,借鑒產村融合鮮活經驗,以黨建凝聚人心,以創新盤活資源,以融合拓寬路徑,讓“沉睡資產”真正轉化為農民手中沉甸甸的“金扁擔”,在廣袤田野上譜寫共同富裕的壯美篇章。
(浙江省常山縣輝埠鎮人民政府 方伊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