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僅關系到億萬農民的福祉,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循“新”出發,向“新”而行,通過人才、科技、政策等聚力賦能,補齊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短板,厚植產業發展土壤,走好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引育“新”農人,以添智提能注入源頭活水。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要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圍繞農業新品種培育、綠色低碳農業等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加強農業農村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引進。加快構建新農人“領雁”矩陣,深化完善農業現代化產學研協同體系,加大與高校等科研主體合作,搭建田間課堂、基地講堂等一線賦能場景。融入專家團隊、農技指導員幫帶教學,挖掘本地“土專家”隊伍,創新新農人培育方式,加入電商運營、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技能,以分層級賦能、點單式課程、沉浸式實訓深挖人才“蓄水池”,實現農民多元化增收。
激活“新”動能,以科技興農點燃發展引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無人機播撒廣袤田野到物聯網技術全程智控再到“AI農業”進一步探索,科技帶來的高效智能農業生產模式助力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大涉農科技研發投入,推進多主體、多資源、多領域協同攻堅,以高效合作、優勢互補,打通農業科技創新難點堵點,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提高農技推廣信息化水平,破解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關注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著力應對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等生態難題,以科技賦能守護綠水青山,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擦亮生態低碳底色,走好綠色發展之路。
開辟“新”路徑,以產業升級拓寬致富渠道。農業產業升級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驅動力。以數智創新為紐帶,架起鄉村與市場的“供需橋”,延伸農產品深加工、冷鏈運輸、市場營銷等環節,以農業產業園、農產品產業鏈等模式,推動鄉村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布局,助推集群化發展。持續做好“因地制宜”文章,依托黨建聯建,統籌片區全要素,培育區域化品牌。積極發揮民俗文化、自然風光、農優土產等優勢,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延鏈補鏈,催生親子研學、村咖民宿、農事體驗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持續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為農民致富提供多元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