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是連接黨和政府與群眾的橋梁,青年干部作為社區治理的新生力量,其溝通能力直接影響著工作的成效。與群眾打交道,不能只講政策、擺道理,更要學會“聊家常”,看似聊的是家長里短,實際上聊的是能力和水平,聊的是思想和感情,聊的是作風和品行,這里面大有學問、大可作為。
會說“家常話”,拉近群眾距離。“家常話”就是群眾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簡單、直白、親切。宣傳政策時,少用“貫徹落實”“優化提升”等術語,而是用“這個政策對大家有啥好處”“咱們該咋辦”等通俗表達。“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只有用群眾的語言說話,才能讓他們聽得懂、愿意聽。
會說“暖心話”,傳遞真情實意。群眾遇到困難時,一句暖心的安慰、一個真誠的建議,往往比冰冷的程序更能打動人心。青年干部要學會換位思考,用溫暖的語言化解矛盾、撫慰情緒。面對因家庭矛盾情緒激動的居民,與其機械地說“請按程序反映問題”,不如先安撫:“您先別急,慢慢說,我們一起想辦法。”面對獨居老人,一句“天冷了,您多穿點,有事隨時找我們”比任何政策宣傳都更讓人感動。暖心話的核心是共情,要讓群眾感受到干部是真心實意為他們著想。
會說“內行話”,提升服務能力。所謂“內行話”,不是指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對政策、法規、辦事流程的熟練掌握,能夠清晰、準確地解答群眾疑惑。比如調解糾紛時,干部要熟悉相關法律,既能講情也能講理,讓雙方心服口服。青年干部要不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只有肚子里有“貨”,才能在群眾需要時給出靠譜的建議,避免“一問三不知”的尷尬。同時,內行話也要注意表達方式,避免生硬,盡量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專業問題。
學會“聊家常”就是學會與百姓交朋友,通過“聊家常”解疑釋惑,把群眾工作做到心里做到家。用“暖心話”傳遞真情,用“內行話”解決問題。只有真正走進群眾的生活,聽懂他們的心聲,才能把社區工作做到實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社區青年干部作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唯有以心換心,才能讓社區更加和諧、溫暖。
